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努力****星驰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射洪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明天理,灭人欲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4、“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5、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6、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老子、韩非B、墨子、孔子C、庄子、孔子D、孟子、荀子7、2009年3月30日,百集动画片《孔子》的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该片讲述了孔子从一个贫苦少年成长为文化圣人的励志故事。片中孔子的台词不可能有()“克己复礼”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存天理,去人欲”8、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二人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9、韩非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他的这种思想()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3)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4)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A、(1)(2)(3)(4)B、(2)(3)(4)C、(1)(2)(3)D、(1)(3)(4)10、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1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术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2、儒家思想发展到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实行仁政13、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1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7、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程朱理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专制制度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