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议大家多向国外刊物投稿转自:http://www.dxy.cn/bbs/post/view?...amp;tpg=2&age=0【投稿经验】建议大家多向国外刊物投稿向众位同仁倡议“少读中文文献,多读外文文献!”,得到大家的积极回应。我很赞同Bioon先生的提议,但觉得在国内目前的学术氛围下,多读外文文献还是不够的,要有走出去、向国外刊物投稿的勇气和决心。只有让自己的工作接受国外的一线评审,哪怕是多次修改,多次退稿,但为了能很好的提高论文的质量,受这点委屈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的。有了一定的实验数据,结果也比较满意,就应该先试着向国外刊物投稿。为何优先考虑外面的刊物?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所谓的“功利”思想,要知道现在好多高校、研究所什么的都讲究在SCI刊物上发文章,而且还予以奖励,如我们所里对影响因子5点几的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的奖励就有7千多元。同样的一篇文章,发在国外刊物上的影响会比国内的大得多。而且,科技界一直倡导要参与国际竞争,搞基础研究的,如果不是涉及机密,科研成果就应该拿到国际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们的检阅。一个杂志发表论文质量的高低和杂志的历史、涉及的专业以及是否拥有高质量的审稿人和编辑等有关。好的杂志,不仅编辑对于投寄来的稿件有着相当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拥有一群高质量的审稿人群体,这里姑且戏称之为“高质量的检测系统”吧。投寄的文章如果能够在这些高质量的“检测系统”中过滤一遍,即使是退稿(当然不是指那种未经任何评审直接被编辑退稿),得到的审稿意见(一般都是好几页,不像国内好多刊物都是寥寥数行)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按照这些审稿意见,如果不是对数据本身提出疑问的话,对论文进行修改,再转投一个档次稍低一些的刊物,我想遇到的麻烦可能就会少得多。这也就是说,高的定位才能够讲究高的起点。事实上,很多国外刊物的编辑是能够理解我们这些英语非母语国家投寄稿件中存在的诸多语法和文词上存在的毛病,句意只要能够表达清楚,很多的时候他们对文章的定夺还是看其中的数据和结果。我自己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的最初审稿意见中一直都有一条,就是language的问题,最后基本上是靠自己解决一点,编辑或审稿人帮忙一点,语言读起来也没有太大的毛病。在国内期刊上发文章,有时不一定非得看文章的质量如何,其中的猫腻不说大家也清楚,最重要的是稿件得不到高质量的评审。我所熟识的几位同仁学识一般,但常有那么几个国内生物学杂志委托审稿。接到稿件后通常做法都是先看看谁写的,哪个单位的,然后放于案头,等到编辑指定的最后期限,花上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写上数行意见寄出,仅此而已,缺少我们常常期待的严谨精神。作者不严谨(包括初次投稿者缺乏经验,老板没把关),审稿人随便,再加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学术监督机制,直接导致了如今国内刊物很多文章的粗制滥造。当然,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较多文章也具备了可以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质量,一些国内杂志如《遗传学报》、《动物学研究》上发表的有些文章在国外一些期刊上都有英文版,只是在英文版中或增加了一点数据,或添加了一些分析,或将几篇国内的文章合并归一,也有几乎完全的翻译版。虽然这种变相的“一稿两投”值得谴责,但这在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有些国外期刊对于稿件的要求不是特别的高。一些影响因子比较低的国外刊物,对于一些原创性不高、数据量不大、结果没有太多新颖性的文章也是来之不拒或来之少拒。举个例子吧,复旦的毛XX总喜欢在BiochemicalGenetics杂志上发一些小文章,在JournalofHumanGenetics第47卷的第9和10期上也以“shortcommunication”分别报道了他们近期的工作,这些都是数据量不大,新颖性不高的一些结果。这里为什么举出这两个杂志,是因为我也曾向这两个杂志投过稿,对于它们的要求有点了解,基本上是一投就中,没有什么波折。论文在写好后,自己觉得满意,其他署名作者提完建议,老板把关修改后也同意,就可以考虑投稿。对于影响因子比较接近的同一档次的几个刊物,一个投稿的小窍门就是看刊物要求投稿的文章份数。要求的份数越少,譬如两份,审稿的周期一般会比要求三份或四份的刊物快得多,而且审稿人也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如果两个审稿人意见都是积极的,编辑一般都会通过。一个审稿人给予积极意见,一个审稿人持否定意见,编辑可能会找第三审稿人,并根据第三审稿人的意见以及他自己的看法作定夺。我们曾向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投稿,审稿时间差不多是40天,返回的意见只有审稿人A和C,没有B,所以我们推测最初送审可能是A和B两人,因意见相反,编辑才找了审稿人C。一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