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怎能一望而知新课改以来,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很多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节课是教学《秋天》,听完这节课后使我思虑万千。这是一首现代诗,共三节,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学生经过商讨分别给出了答案:第一节为“农家丰收图”,第二节是“秋晨捕鱼图”,第三节是“田野秋景图”。教师对学生的概括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高度的评价,这似乎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笔者觉得,学生对前两节的概括还算合理,但是对第三节的概括就是一望而知的结果了。这一节的主角是少女,生动刻画了她深情的眼神,“香与热”又是她此刻内心的真实写照,这分明是写她沉浸在深情的思念中,“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不正是她思念的原因吗?所以,从诗歌的语言上理解,这一节应概括为“少年思恋图”较为合理,而这需要教师借助诗歌的语言去引导才能使学生理解。对文章类似的简单解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下,普遍地流行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必定是肤浅的或者是错误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思想上会认为语文的学习很随意,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老师就会肯定和表扬,不求甚解、随心所欲的学习态度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过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淡化了教师的主体性所致,学生任意发言教师却毫不否定,从而导致教师主体的缺失。其实,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才会理解多深”,可见,教师也是教学中的主体,新的“教育发展纲要”中对这一点强调得也很明确,这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在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语文教师的主体性却是个深沉的话题,语文课上,谁不认识文本中的字呢?所以,大家都认为语文是容易学习的,只要认识字就能学好。其实不然,语文是不容易学习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和答案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对语文,读不懂、读不透、读不出名堂来的却大有人在。学生能自己读懂文章,只是一种空想,是成年人自以为尊重学生主体的主观臆想。在阅读中,学生某些独特的感悟往往是一种荒谬的认识,比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分析愚公移山的必要性;学习《背影》时,谈论“父亲”穿铁路买橘子是不是违反交通规则,等等。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能用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去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这样的阅读会背离文章的初衷,更不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审美体验,这都是阅读者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同化了文本。完全由着学生的多元解读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实际上,学生自身具有的文化修养还很浅薄,文章中的很多东西他们是不可能读出来的,尤其是一些较深层的含义。如《风筝》一文,“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向小弟道歉,小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了,小弟没有恨“我”,“我”应该释怀才是,可“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就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了。其实,这是“我”为小弟弟受到虐待却不知反抗而感到心情沉重,更是对当时的国民受到压迫时也像小弟一样不知抗争的一种悲哀。这是鲁迅先生用文学来拯救国民的永恒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鲁迅及其文章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而这一点在《风筝》一文中是深层次的,学生不可能一望而知。再如《猫》一文,作者写了三只猫,学习中很多教师都跟随着学生的思路重视理解作品如何描写三只猫的。而以前两只猫的可爱对比第三只猫的不可爱,才有了作者“因偏见会产生误解”的生活感悟,这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巧妙设计,凭学生自己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再比如《孔已己》中,只是写了关于孔已己的几个片段,没有完整情节的设计,文章围绕着人们的“笑”来写,学生能理解到“对于不幸的人没有同情只是嘲笑”这一点就已经不错了,可这还不够,人们的这种笑没有恶意,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拿着别人的伤疤当笑料,这才是最可怕的国民劣根性!所以,教师应该把文章深层次的东西解读出来,进而引领学生去理解,语文教师的主体性就应该在此显现。实际上,人是具有封闭性的,自以为懂的其实知之甚少;而本来不知的,自己也不能凭已有的经验去获得。一望而知的语文学习,只会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踏步不前,他们自己能懂的,不学也懂了,根本不用学;自己不懂的,也不会想到去懂什么、如何去懂,却是最需要学的。我们常说,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不然,仁者本来就仁,智者本来就智,我们的教学应该让“仁者见智”,让“智者见仁”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