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政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用途综述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876年,美国按照洪堡的思想建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由此,美国的大学不仅学习了洪堡的思想,而且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于大学研究生院制度的建设之中,实现了从思想到制度的跨越[1]。从此以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开始渗入各国的大学教育。追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运用直觉思维一旦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就产生了发现学习的前奏。学生从主动发现中获得成就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有助于以后独立求知和研究。60年代中后期,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创立了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观。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是把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尤其着重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美国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我国的高教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在本科阶段实行开放式教学的设想,并逐步付诸实施。应当说,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只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应当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作为平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即通过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着重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育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一,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原有理论课时被缩减的情况下,教师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发挥课外学习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恰好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教师布置的问题或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注重如何把握和传承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接受现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知识在原有基础和规模上的不断重复,教育的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书橱”,学识渊博的人工“储存器”,使学习者成为已知世界文化的传承者。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缺乏变通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不是让学习者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理论,而是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能够应用”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敢于质疑,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探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热情,在研究性学习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下,知识将不再枯燥,理论将不再深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强调,本科生教学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而“研究性学习通过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导入学习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承与学术创新的链接与互动,可能真正引发高等院校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品质必需的创新教学和实践机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就必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