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交谈的礼仪交谈的礼仪集合15篇交谈的礼仪1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法。可见交流礼仪在双方顺畅有效交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学习并熟悉交谈礼仪在社交、职场、商务场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语言交谈随着对象、时间、内容等的不同,会表达出各种的信息和多彩的情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谈礼仪已经成为外交、政治、经济各个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礼仪。交谈礼仪包括内在和外在的两个方面:其内在方面是在于提醒说话人必须时刻从内心关心与自己对话者的思想情绪;其外在方面是在于强调将这种关心用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交谈礼仪的作用:1.成功交谈的助推器交谈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交谈的效果,交谈礼仪是成功交谈的有效助推器。成功的交谈可以给双方带来知识、信息、情感的享受,甚至是思想的共鸣;不成功的交谈会让人备受煎熬。2.传达思想感情的桥梁交谈礼仪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一种动力。3.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交谈礼仪不仅有助于交谈的.成功,而且是个人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交谈礼仪的基本要求1.谦虚诚恳的态度交谈双方态度要谦虚、认真、诚恳,只有真诚才能有融洽的交谈环境,才能奠定交谈成功的基础。认真对待交谈,坦诚相见,清楚的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看法。2.适当礼貌的礼仪距离交谈是为了和对方进行思想的沟通,为了双方能够顺畅的沟通,必须保持交谈双方适当并礼貌的距离。在交谈礼仪中,说话双方离的过远,会给对方不友好和故意躲避的感觉,这样做是很失礼的表现;但是如果离对方太近,又会有中压抑的感觉,甚至不卫生的表现。所以保证交谈双方愉快有效的交流必须保持一个适度的、舒服的距离。交谈双方适度距离的确定主要跟双方的关系状况有关,同时也与双方交流的内容、交谈的场合、环境、性别等有关。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得华T霍乐博乐博士在他的《人体近身学》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四个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交谈亲密礼仪距离交谈亲密距离是交往的最小距离,适用于亲朋、夫妻和恋人之间拥抱、搂吻。具体距离15厘米之内或15~46厘米之间。交谈个人礼仪距离交谈个人礼仪距离适用于公开的社交商务场合,这个距离可以使对方轻松的进入交流。近段距离在0.46~0.76厘米之间,适合握手、相互交谈;其远段距离在0.76~1.2米之间交谈社交礼仪距离社交距离主要适用于礼仪的正式交往。1.2~2.1米之间,用于商务洽淡、接见来访或同事交谈等;2.1~3.6米之间,适合于同陌生人进行一般性交往,也适合领导同下属的正式谈话,高级官员的会谈及较重要的贸易谈判。交谈公众礼仪距离公众礼仪距离适用于演讲、大型报告、演出等场合,这段距离主要是:近段在3.6~7.6米之间,远段则在7.6米以外。3.尊重对方交谈双方要取得满意的交谈效果,必须互相尊重,照顾对方的需求。交谈中尊重是任何人都希望的。交谈双方无论地位高低,年纪大小,或长辈晚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切不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所以双方谈话要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谈到自己时谦虚,谈到对方时尊重。使用礼貌语,恰当地运用敬语和自谦语,可以显示个人的修养、风度和礼貌,有助于交谈的成功。4.自信坦率自信是礼仪交流的基本要求,只有用自己的自信真诚激起对方感情的共鸣,交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5.亲切自然的表情,平和沉稳的语调谈话时双方应该做到相互正视、相互倾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不要看书报或者面带倦容、哈欠连天,也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玩指甲、弄衣角、搔脑勺、压指节等等,这些动作都不礼貌。交谈的礼仪2表情自然表情通常是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即一个人的面部神态、气色变化等。一个人在交谈时呈现出来的种种面部表情,往往是其心态、动机的真实体现。为了体现交谈的诚意和热情,我们应当充分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第一,交谈时目光应当注视着对方,这样才能与交谈进程相配合。眼珠一动不动、目光呆滞,或者直勾勾地盯视对方,都是不礼貌的;目光游离、眼神飘忽,则是对对方不屑一顾的失礼表现;如果是多人交谈,则应该不时地用目光与众人交流,以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第二,在交谈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运用眉毛、嘴巴、眼睛在形态上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赞同、支持、理解、同情等,从而表明自己对对方谈话内容的专注,并促使对方强调重点、解疑释惑,使交谈顺利进行下去。举止得体人在交谈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有意无意的举止。这些肢体语言往往是自身对谈话内容及谈话对象的真实态度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举止。第一,适度的肢体动作是必要的。例如,谈话者可以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补充说明自己所阐述的具体事由。倾听者则可以用点头等肢体动作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