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所授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德国风光片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播放德国风光片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3、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读课文2、学习生字“菀”是多音字“姹”是翘舌音3、强调易错字音4、词语解释房东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1、读课题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