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意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意见.doc

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意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意见鲁财教〔2013〕3号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与科技、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特色和优势,显著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决定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目标按照“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紧密结合《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山东省区域发展重点战略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建立一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二、主要内容(一)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创新优势,有效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需求为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区域发展、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四种类型。1、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励高校自觉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围绕蓝黄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2、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3、面向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依托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4、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利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优势,联合科研院所、文化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研究,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逐步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完善机制引领协同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相结合,打破高校内部及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把需求导向作为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把效益和贡献作为协同创新的根本目标,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由多方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和各方责权,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2、探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人才交流方式。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3、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4、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提高我省高校的创新能力。5、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协作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协作模式。6、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7、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山东省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8、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充满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三、基本条件“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面向驻鲁高校,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申报“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体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共性条件1、牵头高校应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应为国家级或“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或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科研创新平台。2、已建立实质性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各方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