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思维开出智慧之花——高考作文如何在“深刻”上出彩李新林【写作指导】在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方面,《考试大纲》有三个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有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并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回味无穷。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总结性地概括了此次游览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使文章显得深刻而有内涵。考生在作文时,如何使文章写得深刻一些呢?一、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高考作文要考查考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事件和常见社会现象的看法,自然会涉及考生的辩证思维,考生只有以独特的、正确的方式来思考,才能得出新颖别致的观点来。所以,考生备考时,要重视辩证原理的学习,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并把这些应用到作文实践中去。辩证的观点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对于同一个问题,既要看到此一方面,也要看到彼一方面,且要把二者综合起来谈。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一步”是构成“一生”的要素,“一生”是由很多个“一步”组成的,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二者又涉及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辩证关系。但考生看到题目后很容易联想到高考这一步对一生的影响而忽略其他,使作文显得肤浅。此时,如果考生用辩证的观点思考“一生”对“一步”的指导作用,就能将思维引向深入,挖掘出题目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来。二、在记叙、描写中巧妙地加入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深刻透彻”是对议论文的要求,那么以记叙、描写为主的记叙文是不是就不强调这一点了呢?当然不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如果考生能适时地加入一些议论、抒情句,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叙是“画龙”,议论是“点睛”,精妙的议论可使文章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为文章增色不少。如2007年湖北优秀作文《民族之魂——汉语》中写道:“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文章通过这样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点题,增强了深刻性。三、学会一些逻辑知识和方法。常见逻辑方法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归纳推理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演绎推理刚好相反;类比推理则是由一个已知的结论推知另一个或另几个相似、相关的结论的过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类比推理,精彩而又令人信服。学会一些逻辑推理的方法,目的是使论点与材料有科学、合理的逻辑联系,使文章具有说服力。由原因推出结论,由结论推知原因;由已知条件推知结果,由已知的情况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这实际就是理论性、逻辑性、思辨性、深刻性的具体体现。四、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既要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又要善于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如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是一个较宽泛的话题。考生可以从传递火炬、旗帜和接力棒的具体情景生发开去,写奥运会,写长征,写中国的球员;也可以从身边联想开去,写师长的教育、家风、校风、班风,甚至某项民间技艺的传承,这些都是很好的题材。此外,考生还可以写新一代肩负的责任,写他们面对世界风云、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传递,这样写就很大气也很出彩。如果考生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生活现象,挖掘这些现象的本质,多感悟生活的真谛,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自然有了深度、广度和力度。总之,考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深刻”,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除了要用好以上方法,平时还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联想,因为只有认识得“深刻”,才能写得“深刻”。【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的太太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洗衣服怎么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发现了问题所在。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家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这位太太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生活当中,我们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时,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