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线性规划习题课1.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简单的线性规划习题课1.doc

简单的线性规划习题课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简单的线性规划习题课(教案)一、学习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应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求线性目标函数的问题2.能应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数形结合的的思想方法解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锻炼自我表述能力二、学习重点:应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问题三、学习过程:(一)、学习准备:1.目标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束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行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性规划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优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1)根据线性约束条件画出_________(即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公共区域);(2)方程变形为___________,画出直线______;(3)观察、分析,______直线,从而找到______;(4)最后求得目标函数的____________(二)、新知探究:例1设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是多少?思考:本题中的Z有何几何意义呢?变式训练:目标函数改为呢?例2设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求的最小值思考:表示什么?变式训练:1.在本例中若,求的最小值与最大值2.在本例中若,求的最小值例3在例2的约束条件下,求的取值范围思考:表示什么?变式训练:1、在本例中求的取值范围2、在本例中求的取值范围课堂小结:1、对形如形式的线性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形如型的目标函数均可化为求可行域内的点_____与点_______间的距离的最值问题。3、对形如型的目标函数,可先变为的形式,将问题化为求可行域内的点_________与点___________连线斜率的_____倍的范围、最值等四、课后作业:1.已知变量满足条件,则的取值范围是()A、[]B、(][6,)C、(][6,)D、[3,6]2.已知变量满足条件,则求(1)的最大值(2)的取值范围教学反思普兰店市第二中学周岩波近期大连教育学院来我校听课。我上了一节简单的线性规划的习题课。我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虽然课堂效果不错。但教研员有提出了创新的思路。也许效果会更好。让我受益匪浅。事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新教材基础下到底该如何使课堂效率最高。我有以下体会。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2、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但并不去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