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朦胧诗介绍(5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朦胧诗介绍篇一郭沫若及其作品女神等2008-10-23星期四双周不上10-27星期一单周(第九周)教学目的1分析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掌握女神的艺术特点;3了解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概况。教学重点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艺术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郭沫若生平与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他的笔名,喻故乡沫水(大渡河)与若水(青衣江)合拢之意。不满5岁便开始接受家塾教育,在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中,培育了最早的诗歌兴趣。1906年进嘉定(乐山)高小,1910年到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班读书。一方面广泛涉猎了庄子、楚辞、史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另一方面也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民主主义的启迪和影响下,积极参加引发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运动。不过革命后的混乱使他失望与苦闷。1913年底,郭沫若离开祖国经朝鲜于翌年抵达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3年后考入福岗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希望“学点实际的本领,来报国济民”。但在学习英文和德文的过程中,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激发起他原拟放弃的文学爱好和兴趣。受印度诗人泰戈尔和德国诗人海涅冲淡诗风的影响,于1916年至1917年间先后写作了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venus等表现他与安娜爱情的诗。同时又因泰戈尔唤醒了他对庄子和王阳明沉潜的记忆,并进而通过斯宾诺沙的哲学和歌德的诗歌而接受了“泛神论”。“泛神论”是16世纪至18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否定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否认神是自然界的造物主,认为神不在自然界之外,而是和自然界融合一体的。郭沫若结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对之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独特的泛神论思想。他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指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一方面,这种“物我无间”的境界,为他的艺术想象拓展出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融会贯通宇宙万物的艺术形象体系;另一方面,又强化突出了他自我精神的主体性,为他反因袭、反传统、蔑视权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创造寻求到一种哲学依据。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一步唤起了郭沫若心中的文学冲动,他已不再满足于自然科学的分析,而要“借文学来鸣我的存在,在文学中更借诗歌的这只芦笛来表达他内发的火热情感”。这时期他更多地接近了美国诗人惠特曼。他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1919年9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他的两首诗也鼓舞着他,使他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产生了一个“诗的创作暴发期,使他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他多年的“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便借惠特曼诗歌自由不拘的艺术形式喷发了出来,创作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男性的粗暴”的诗篇,于1921年8月结集为女神,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以狂热的激情和飞腾的想象抒写了对旧世界的叛逆和对新中国的向往,开创了自由体抒情诗的一代诗风。与此同时,诗人还作为灵魂人物发起组建了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1921年、1922年的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祖国现实的黑暗使他的美丽憧憬归于幻灭。1923年出版的诗集星空正表现了诗人怀着“深沉的苦闷”向闪耀着寒星幽光的太空寻求慰藉的情绪,曾为诗人赞美的大自然成为寄托抑郁、孤寂情绪之所在。1923年郭沫若从日本帝大医科毕业回国与郁达夫、成仿吾一起编辑创造社刊物。一方面受“二七”大罢工革命形势高涨的影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丑恶现实给予愤激的反抗,并流注到后来出版的诗集前茅中,同时还通过历史剧的创作表达了反抗暴政,追求自由解放的心声。另一方面又在诗集瓶(写作于1925年,出版于1927年)以及漂流三部曲等小说中流露出“五四”落潮后的时代苦闷与感伤。1924年前期创造社发展受挫后,郭沫若又东渡日本,通过翻译日本河上肇博士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接触和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在回国赴宜兴调查卢(永祥)齐(燮元)战乱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从而开始否定自己的个性主义思想而转移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在大多数人完全不自主地失掉了自由,失掉了个性的时代,有少数的人要来主张个性、主张自由,总不免有几分僭妄”。1926年他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之后,进一步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