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感情。3、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2、把握诗歌的结构。3、理解诗歌的主旨。【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诗文;查找有关《黄河大合唱》资料;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2、教师:查阅有关光未然和《黄河颂》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播放《黄河颂》学生欣赏,谈有关《黄河颂》的知识;2、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病情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3、板书课题。二、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三、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欣赏到雄壮画面,以时代歌手口吻来读。教师指导朗读:这是首颂诗,要把握豪迈、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要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例: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概括了黄河的根本气概,因此在读这句时伟大坚强应重读而且应有停顿。学生配乐,表情朗读。四、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带问题读诗文。大屏幕投影问题组: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用自己的话概括)2、诗人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板书:朗诵词歌词五、研讨与赏析(一)教师导学:这首颂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颂黄河是诗人写作主体,可朗诵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六、作业1、抄写并识记字词。2、背诵这首诗歌。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准备课堂交流)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识记字词。2、朗读背诵。二、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歌词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合作探究):大屏幕出示问题组:1、歌词部分有一个关健字,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哪个字?2、诗人望到的黄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合画面体会)3、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黄河,作者联想到什么?你怎么理解的?4、想到这些,诗人面对黄河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小结:这首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看到黄河引发雄奇瑰丽的想像,他认为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巨人伸出了千万条铁的臂膀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启发挖掘文章主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三、学生研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难度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学生在交流中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教师小结: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四、体验反思(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哪年胜利的吗?1945年,坚强的中国人民彻底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可是,我们的黄河母亲,她现在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谈感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过渡)据统计:1972~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1997年,山东利津站断流13次,累计330天无黄河水入海。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颂》,应激起我们的热情,学习黄河精神,投身到改革开放狂潮中,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学生配乐读课文(可一生领读朗诵词,全体学生读歌词)五、作业1、搜集有关黄河精神。2、欣赏《黄河大合唱》。3、学唱《黄河颂》。【板书设计】黄河颂光未然朗诵词歌词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欣赏本文的音韵美、景色美、亲情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描绘意境,深情导入多少个日落,多少个清晨,我们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公园的小路,散步在乡间的田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