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doc

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摘要]五卅惨案后,北京大学组建救国团,同时创办《救国特刊》作为机关刊物。该刊主要围绕民众救国的主题开展工作,并对运动时刻保持清醒的理性精神。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救国团党派纷争等原因,《救国特刊》仅出版十六期,但其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爱国情怀仍有参考借鉴价值。[关键词]《救国特刊》救国团刊物特点终刊原因[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2-0020-041《救国特刊》的创办及其特点1925年5月30日,上海日商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随后,英国上海巡捕房又捕杀散发传单的中国学生。英日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6月3日,由潘家洵、周伦超、谭慕愚等人发起,北京大学成立救国团,以“抵抗强权,争国家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为目标,号召“真正具有爱国热心和奋斗精神的同胞,赶快起来和我们同站在第一道火线上,和我们的敌人拼命死战”[1]。为更好地开展这次运动,救国团成立出版股,出版刊物加大宣传力度,推顾颉刚为出版股主任,潘家洵、王施曾为副主任。此时,被出版界誉为“副刊大王”的孙伏园正在邵飘萍主持的京报馆负责编辑《京报副刊》,与顾颉刚过从甚密。经过交涉,“伏园允在副刊中腾出一天”[2],为救国团提供舆论阵地,《京报副刊?救国特刊》就此诞生了。《救国特刊》逢星期日出版(其中第4、第16期星期一出版),每期8版,共16期,设有《卷首语》《评论》《通讯》《救国碎谈》《演讲》《文件》《文艺》等栏目。顾颉刚是特刊的主要撰稿人,以“无悔”为笔名发表《根本抵制之客谈》《论救国与工作》等文章三十多篇。其他如洪深(笔名乐水)、周伦超、叶圣陶(笔名郢)、谭慕愚也都对刊物给予热情的支持,常有文字见诸特刊。该刊的特点,首先在于它能紧跟时局,在第一时间对列强暴行发表宣言,表明立场,提出应对办法。其次是知识与理论并重,常识之外,也探讨帝国主义、国家主义、三民主义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最突出的是其以民众为中心的救国思想和清醒、理性的救国精神。救国归根到底是民众的事业,什么样的宣传手段更易为百姓理解和接受,是特刊考虑的首要问题。刊物创办之前,顾颉刚曾用民众语体撰写《上海的乱子是怎么闹起来的》《伤心歌》两种传单,效果良好:“此传单发出后即生效,孩子们口中唱了,刷黑的墙上用粉笔写了”[3]。根据这一经验,他提出的第一个办刊方针就是,“用浅近的语言作演讲稿,可以供给演讲员的应用”[4]。这种思想也得到其他撰稿人的积极响应,乐水说:“对一班睁大了眼,张大了嘴,穿着短衣服,或者赤着背,或者甚至于拖着辫子的小贩、店夥、农民、工人去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绝交、收回领事裁判权一类的名辞,固然谁都知道不适宜,就是侵略、压迫、牺牲、抵抗这些字眼,我以为亦要避去才好”[5]。通俗的语言外,特刊也在积极探索其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特刊第8期刊载了北观创作的《科学救国大鼓书》,把科学救国思想编成鼓词,寓教于乐,唱给民众听。顾颉刚兴奋地说:“这一类的适用于民众的文艺品,我们希望多多得到,如有人寄于我们,非常欢迎”[6]。特刊同时为民众设计了简便易行的救国手段。多数民众整日为生计奔波,高深的理论研究、慷慨激昂的演讲均非他们所长。只有将救国主张融入百姓生活,才会产生切实的效果。乐水指出,“抵制敌货是对付敌人的一个又容易、又妥当、又厉害的方法”[7]。特刊首期即用两版篇幅刊登部分英日货品的商标,以帮助民众辨别敌货。两周以后,又刊发《征集英日货品的商标》的启事,面向社会,扩大影响。同时承诺“以后积聚的多了,当刊成单册,备大家随时检查之用”[8]。对于抵制敌货中出现的偏差,亦注意随时予以指导纠正。抵制敌货之外,特刊也在努力寻求标本兼治的救国方法。是时民气消沉,百姓麻木,《止水的下层》形象描绘了下层民众“管他国亡不亡,我们有得田种就是了”的冷漠心态[9]。这种情况下,即便抵制敌货取得些许效果,救国运动也难获最终胜利。为此,特刊每期均设置专栏,介绍鸦片战争经过、租界由来,以及天津条约、中法条约、二十一条的内容,附以简单明了解说文字,让民众了解国家招致外侮之源,唤醒其内心深处爱国热情。与此配合,特刊还登载了《阿富汗怎样争得独立》《中国和印度联合起来做这种神圣的事业》等文,介绍弱国独立自强运动的历史和经验,增强民众信心,以期救国运动持久开展下去。这场爱国运动中,特刊主持者及撰稿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精神。对于当时的局势,周伦超认为,“今之世界,弱肉强食。所谓人道正义者,须以强权为后盾;所谓国际公法者,亦不过管理弱国之规律”[10],因此唯有抵抗、自强才能重树国家尊严。同时,他们对救国运动的困难也有充分的估计。乐水指出,“这次沪案不是一桩偶然发生的事情,而是许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