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救国之路_张桂春.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探求救国之路_张桂春.doc

探求救国之路_张桂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品德与社会2,课时:33,教师课前准备:教师搜集录像资料,并做成课件。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教学课题本课的课题是“探求救国之路”。(一)、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二)、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三)、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教材分析“探求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部分组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的道理。“戊戌变法”包含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两个主要部分。“辛亥革命”“由孙中山立志救过救民”“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五部分组成。教学方法(1)教学之前利用百度搜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有关教学资料,了解教学的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2)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两个主要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的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师:音乐结束了,但这悲壮的旋律还久久留在我们的心头,歌词说得多好呀,真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次被“铁蹄践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他们不愿当亡国奴,置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力主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但是,他们的革命主张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却被反动派扼杀了,那是多么让人痛惜呀!这场革命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1、师:谁能根据课前查询的资料来谈谈这次变法起名为“戊戌变法”?2、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3、教师小结:正是因为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被称之为“戊戌变法”。(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戊戌变法”的了解。)1、学生自由交流,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文字。2、师重点引导理解一下几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百度搜索】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http://baike.baidu.com/view/149800.htm)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交流《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正是这样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2)、公车上书【百度百科】公车上书(http://baike.baidu.com/view/57536.htm)因为当时是在京参加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联名请求变法,而公车又是举人参加考试的代称,所以历史上成这次活动为“公车上书”。(3)“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第一,《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人们的愤慨,特别是德国抢占了胶州湾更是直接的导火索。第二,公车上书的巨大影响。第三,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4)“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主要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这几个方面。这些内容有利于我国的发展,是进步的。变法的内容,有一些得到了贯彻落实,例如,在文化方面,废除了科举,普遍设立了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前身(展示搜集的资料)。(5)“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学生交流、展示资料。师小结:“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废除了变法诏令。师:变法失败后,参加变法的维新派人士选择了不同的命运,你能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吗?学生交流: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前闻讯,逃到国外。而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惨遭杀害。(补充展示六君子的资料)【百度百科】戊戌六君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3.htm)师:对维新派人士选择了不同的命运,你有什么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年仅33岁的谭嗣同为变法而献身。他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起,今中国未闻有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是以自己的献血来展示自己变法救国的决心。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