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一光的性质及其分类1.光的性质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自然界的光源包括太阳光、月光、星光和生物发出的光等,其中以太阳光为最重要。2.太阳辐射分为光的强度、光的性质和光周期性等.3.辐射的类型:微波和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х射线和γ射线二光强的生态作用2生态作用影响生物生长(黄化)影响光合作用影响植物部分发育(花、果实)影响生物的分类、生理生态、地理分布等三光质的生态作用2影响光合作用(1)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理辐射: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并不能利用太阳辐射中所有波长的光能,只是可见光范围(400-760nm)的大部分能被绿色植物质体色素吸收,所以通常把这部分辐射称为-,它对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最大。生理辐射大约占太阳辐射的40-50%左右。(2)光质对光合作用产物的影响四光周期的生态作用五光周期在生产中的应用第四章温度的生态作用一地球上环境温度的分布及变化3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4环境温度的空间变化1)水平变化:气温在地球上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从赤道到北极,根据年平均温的不同,可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2)垂直变化:a气温的垂直变化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一般,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5~1℃。b水温的垂直变化二生物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极限动物在超过温度下限致死的原因A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了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细微结构;B当溶剂结冰时,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的变化,造成蛋白质变性。C脱水使蛋白质沉淀;D代谢失调,甚至停止。1.2动物耐寒性变化的规律A变温动物忍受体温(内环境)下降的能力较高,即充许其体温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常温动物的体温(内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忍受体温下降的能力较弱。B处于活动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温度较狭小,而处于非活动期和休眠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较宽广(体内水分减少,脂肪含量增多)。C耐寒性的季节变化。D不同生态类群动物的耐寒性区别。E耐寒性的地理变异。F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动物的耐寒性也往往不同。如昆虫.高温下动物死亡的可能原因A蛋白质凝固变性;B酶活性在高温下被破坏;C氧供应不足,排泄器官功能失调;D神经系统麻痹等等。三温度的生态作用1温度与生长发育的关系2温度对动物繁殖的影响1温度与生长发育的关系•1.1发育起点温度:•生物的生长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低于某一温度,生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点(biologicalzero)。生长发育的温度上限一般与生命的温度上限很接近,在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的温度上限之间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区。1.2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该公式的生物学含义:热常数是发育历期中每日的有效温度的积累数。•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有效积温(或热常数)。1.3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有效积温法则不仅适用于植物,还可应用到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积温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和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等。可描绘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益虫的保存和利用。如为了进行害虫防治,要计算出释放益虫的合适释放时间。1.4有效积温法则的局限性A法则是以发育速度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但发育速度与温度间更确切的关系是呈“S”型的。因此,它只适用于一定温度范围内。B在自然界中,生物进行发育的温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的。在多数情况下,变温常能促进发育加速。C在自然条件下,发育速度不仅取决于温度,还依赖于其它条件,即研究发育速度必须考虑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东亚飞蝗,其卵即使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如果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都会延长其孵化期。戴维森于1944年提出用逻辑斯谛方程代替双曲线公式。1.5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1.6温度与常温动物的生长和发育1.7温度的波动对动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2温度对动物繁殖的影响2.1温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是通过多方面起作用的A影响产卵和交配活动。(草地螟)B影响产卵的数目。(仓库害虫-米象)C影响虫卵的孵化率。(麦二叉蚜)D温度波动的影响。短期暴露于低温,甚至可增加昆虫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