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景区保护利用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晋祠景区保护利用初探.doc

晋祠景区保护利用初探.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书书书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2期)001655犑.犛犺犪狀狓犻犃犵狉犻犮.犝狀犻狏.(犛狅犮犻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犈犱犻狋犻狅狀)犖狅.12犞狅犾.102011收稿日期:20110722作者简介:张利香(1972),女(汉),山西五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及园林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晋祠景区保护利用初探张利香1,2(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山西太原030009)摘要:山西晋祠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集建筑、园林为一体的宗祠园林,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介绍晋祠概况的基础上,从山水格局的保护、祠内建筑的保护、植物的保护等方面,对该历史园林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历史园林的保护利用措施,旨在探索宗祠园林如何有效地保护其历史原真性、文化性和完整性,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更好地将历史园林与现代景观融合,提升其文化价值。关键词:晋祠;宗祠园林;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6X(2011)12125203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晋祠镇,晋水源头,风景迷人、历史悠久,是太原地区兴建年代最早、全国现存最古的园林之一。是太原市历史风貌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的历史园林。1963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是以殿、堂、楼、阁、台、桥、池、渠、榭、舫等园林建筑及古树名木和文物组合成的古老园林。30年代清华大学造园学教授林徽因曾从造园角度对晋祠做过评价。今日的晋祠已与晋祠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宗祠园林和文物古迹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一、晋祠概况(一)历史沿革《晋祠志》:“晋祠者,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祠也。成王剪桐叶封叔虞于唐,故名唐为桐封之地。晋水源发于斯,故名叔虞祠曰晋祠。”[1]晋祠是为纪念西周时期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曾名叔虞祠、晋王祠,俗称晋祠。宋代以前,晋祠虽经多次修建扩建,但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建筑布局亦以坐东向西的唐叔虞祠为主体。宋代后这种情况有了改变。天圣年间,宋仁宗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晋祠西隅叔虞祠南畔,新建了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其中。此后,不断增建、修建。至明代万历年间,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告成,从而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为晋祠供奉的主神。[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整修扩建,晋祠构成了以中轴线为主的综合性古建筑群。同时,在晋祠庙外原有的几处私家花园基础上,几经扩建,形成了占地533公顷的晋祠公园。(二)总体布局晋祠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0公顷,共有百余座建筑。虽是历代陆续建造,但总体布局却严谨有序。祠区坐西向东,主入口为东门,总体呈南北较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自北墙向南约2/3处为主建筑群,由西向东展开,以圣母殿至东门为中轴线,其两侧随地形高低错落,形成南线和北线。晋祠分为中部景区、北部景区和南部景区。中部景区即中轴线,从大门入,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这些主要景观一一对应,互为对景。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图1)。图1晋祠平面图犉犻犵1PlaneviewdrawingofJinci二、晋祠山水格局的保护利用晋祠位于境内晋祠镇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背山临水,坐西向东,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木参天,殿宇宏伟,素以风景优美著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3]以依山傍水的基址作为建筑群经营构架,以祭祀、信仰等为建筑内涵尊崇中轴对称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