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冲之以前.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祖冲之以前.doc

在祖冲之以前.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7"在祖冲之以前HYPERLINK"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anpopo"\o"由安婆婆发布"安婆婆发表于2008-07-20下面一大一小两个圆,光凭肉眼看,你能说出哪一个的周长/直径之比更大吗?许多年前,小学数学老师说所有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样的。我信了,可是很长时间都不明白为什么。而且,即使明白了,又该如何去计算这个值是多少呢?在我想出一个方法之前,很不幸地被历史老师提前告知了正确答案:咱老祖宗早就研究过这个了。怎么样,这个老头很眼熟吧,教室的墙上经常可以见到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的祖冲之,这纪录保持了上千年,才被欧洲人打破。哇,那他是怎么算的呢?——历史老师好像对这个不太感兴趣。后来才知道,祖冲之的算法仍然是个未决的悬案。古书的记载只有《HYPERLINK"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uisu/sui_016.htm"隋书·律历志》中一段文字:“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也就是说,人们只知道祖冲之给出了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个答案,以及两个π的近似数355/113和22/7。其他就没有线索了。咦,这个祖先生是南北朝年间的人物,在他之前的人类文明史已有三千多年,在他之后又有一千几百年了。可为什么一提到圆周率人们想起的就是他呢?只是凭着这么简略的一小段,既没说“为什么”又没说“怎么算”的记载?合书四顾心茫然,看来得动手动脚找东西。从哪里入手呢?嗯,一个人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可以从他的知识背景看出些端倪。他读过哪些书,在朝廷里当什么官,或者做过什么工作,都能给我们一些提示。祖冲之家学渊源深厚,祖父是南朝主管皇家土木营建的大匠卿,而冲之本人精通历法和音律。这些技术全都需要算学的功底,可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当时的学界推崇哪些算学书籍。不过,晚些时候的唐代国子监里把一套《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0917.htm"算经十书》作为标准教材,包括《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经算术》、《五曹算经》、和《缉古算经》,用于教习和考试。其中《缀术》是祖冲之所撰,前面六部的成书要早于他的时代。既然被后来的朝廷选为官方教材,说明这些著作的权威性是比较大的,祖冲之很可能熟习了前几部古书中的计算技巧。那么其中有没有人提到过计算圆周率呢?有。而且看这个人留下的文字,闪烁的智慧丝毫不逊于后人。很可能就是这些思想,把祖冲之引向了辉煌的6位小数。这个人叫刘徽,生于三国时期,为《九章算术》作了很详细的注解。《九章算术》在现代的名声远远盖过算经十书里其他几部,大部分功劳得归于刘先生。其余枝节且按下不表,单看他如何拆解圆周的玄机。在刘徽之前的古代文字记载中,圆周率是“径一而周三”,也就是整3倍。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看,这个值很可能是匠人们(尤其是木匠)在劳动中的经验总结。想象一下,许许多多的匠人砍下大树为房屋搭柱子,他们要比较长度、面积、体积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关系。在无数次测量中,柱子横截面的周长和直径之比总是在3左右,有时多点有时少些。搭房子不需要计较差的那一点零头,于是业界就把这值取为三,用起来也十分顺当。《九章算术》里有许多关于圆的问题,原作者给出的答案都是基于这个比值3算的。好,我们在这里停一停。咳咳,你是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新好青年,你知道圆周率至少是3.14。如果有一天HYPERLINK"http://ent.163.com/ent_2003/editor/030725/030725_181411.html"寻秦记不幸在你身上上演,被派到赵国去说服他们的木匠,说柱子周长比直径的三倍还要略大,该怎么完成任务呢?备上一条量衣皮尺去量给他们看么?你有比这更好的建议吗?刘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3”的谬误,批注在《九章》相应的题目下(方田术·三十二)。他的理由聪明又简洁:在圆内画一个内接正六边形,如果圆直径是1的话,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就是3。而六边形的周长显然比圆小,那么圆周和直径之比肯定大于三了。更进一步地,从比较正六边形和圆的思路出发,刘徽找到了一个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割圆术,即不断增加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