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场技巧.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申论考场技巧.doc

申论考场技巧.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申论考场技巧:一是审题要全面。申论的题目一般都是半命题的,即有些内容作了要求,有些未做要求。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由于题目和文章都很长,所以你在平时就要练习快速阅读。不然如果你在看题目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可能你做题的时间就少了,很可能出现你的题目还没做完时间久到了,二是审题要细致。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而且过眼的都要记住,不要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这样等于白搭。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这个时候你的记忆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审题在快速阅读的的基础上,还要更深一层,快速记住。在申论方面也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时刻谨记以下五大原则:谨守身份、完善结构、规范语言、寻找高度、稳中求新。文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标题要符合要求,开头要简明扼要,主体部分应当采用分条形式,条条之间应避免交叉重复要熟悉和掌握社会热点,像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民生问题这些热点应该准备好论文或则观点,在平时就应该阅读大量的书籍、报纸、期刊等,要养成快速阅读并记忆的习惯,我考试那会买了个软件叫“精英特速度记忆训练软件”感觉还可可以,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考场10大禁忌:一忌“裸考”。“裸考”即不作任何准备和复习,即走向HYPERLINK"http://www.htexam.com/"\t"_blank"公务员考试的考场,此乃光荣者和勇敢者的行为,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出其中三类: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者,二是无欲则刚者,三是无知而无畏者。公考老师一直认为“HYPERLINK"http://www.htexam.com/"\t"_blank"公务员考试,一旦决定,必要全力以赴,HYPERLINK"http://www.htexam.com/list/4604_1.html"\t"_blank"申论更要如此!”。二忌考场“精力不集中”而导致形式错误。公考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准考证号填错、有的同学忘记涂写试卷号等等低级形式错误屡有发生,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不是为公考而来”,比如考场上乐于欣赏美女、帅哥,注意前面那个座位的好看、左边那个座位很漂亮,监考老师长的也不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长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错了时空,结果影响考试。三忌基础理论不扎实。公考老师认为写好申论首先要在基础理论上“通”,最好精通。如十七大精神及其科学发展观,要透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尤其是其中的统筹兼顾,在申论材料分析和提出对策、申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四忌考场时间不统筹。历年考试过程中,此类考生不在少数,结束铃声响起,才发现文章仍没有写完甚至还有1-2题没有做,公考发现,其中原因有三:一是“读写”过程眼、脑、手的转换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考生主观上让时间放任自流,没有轻重缓急的概念;三是考前缺乏作答技巧训练,建议考生谨记“磨刀不误砍柴工”。五忌“迷迷糊糊做题、嘻嘻哈哈写字”。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心情浮躁,不能脚踏实地,具体情况如不想好就写、涂涂抹抹而导致最后无格子可写,公考建议考生注意以下作答流程:浏览材料--熟悉要求--作答“概括”--作答“对策”--作答“申论文”,细节上必须先有“腹稿”再下笔,这样才能做到“行文有序、一气呵成”。六忌粗心、马虎。这方面所犯错误往往是低级错误,比如把“反面观点”写成“反动观点”、把“向上级汇报”写成“向上帝回报”,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2008年上海《申论》考试,公考也注意到,大量考生把最后一题的“以**为主题”看成了“以**为题”,文章直接命成此题目,实则不能原谅,因为后面还有一要求叫做“自拟题目”。七忌“材文分家”、死背HYPERLINK"http://www.htexam.com/a/fanwen/"\t"_blank"范文。范文和考试完全对应的几率很小,公考老师虽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命中2008上海、2009-2010国家申论真题题材范围,但其中范文原文搬上去仍很难称为一类文,需要做结合材料角度的“修改编辑”,比如减少字数、调整个别词语、例举材料具体个案等;另外,每次命中题材的受益者也就千把人,可几万考生中又有多少人在死记硬背,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所背范文没有命中而临阵慌乱、不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