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诺贝尔奖的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拒绝诺贝尔奖的人.doc

拒绝诺贝尔奖的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拒绝诺贝尔奖的人诺贝尔奖自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以来,因为规模宏大、奖金丰厚而成为当今世界的最高奖,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人文学者都以能获得此奖为殊荣。每到一年年底,世界的科学家、人文学者、作家以及经济学家会将目光投向瑞典——诺贝尔这个让人苦苦追求的奖项,在此刻各归其主。所谓奖金我所欲也,名声我所欲也。对大多数得主来说,诺贝尔奖意味着一夜间暴富,声名显赫,从此步入“不朽”的殿堂。但也有一些“异类”,在大奖不请自来时或无动于衷,或依然故我,或干脆拒绝。在名利的巨大诱惑面前,他们表现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态度。如:美国人爱迪生,英国的萧伯纳,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法国的萨特,越南领导人黎德寿……★★★爱迪生投入很多精力去改良自己发明的电灯,努力提高其使用寿命。由于当时没有高效的交流电动机,爱迪生在送变电方面使用的是110伏的直流电。此时,特斯拉发明了适合交流送电的电动机,威斯汀豪斯公司随即将这项专利买下,在大城市中建立了交流电网,迅速推动着交流送电的普及。特斯拉以前曾经在爱迪生研究所就职,他发明的电动机带来威胁以后,爱迪生展开了积极的宣传攻势,声称交流送电方式十分危险。由于每年都有几十人在高压电线旁触电致死,这种说法对人们很有影响力。当时刚好纽约州在寻找能够替代绞刑的更为人道的死刑执行方法,爱迪生为了强调交流电的危险性,便诱导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执行死刑的机器。但这项实验反而对交流电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使用交流电的电椅根本无法使死刑犯人一次丧命。由于上述原因,爱迪生和特斯拉几乎变成了仇人。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爱迪生也拒绝领奖。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萧伯纳(1856-1950),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幽默大师之一。他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真相毕露》等。鲁迅对萧伯纳十分欣赏,说他在作品中“撕掉了绅士的假面”。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到他的头上。当70岁高龄的萧伯纳接到瑞典文学院以“他那些充满理想及人性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幽默常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价而获得大奖的通知时,他没有像往届的获奖者那样欣喜若狂,而是出人意料地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他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金铃?这件事情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从这位大师的幽默感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据说,萧伯纳对其他荣誉和头衔也是这样,他始终认为,追求名誉和头衔有损于自己的人格。一位朋友对他说:“亲爱的萧,你这样做是不行的,瑞典文学院要奖励你,你却以侮辱来回报他们,将诺贝尔文学奖像小石子一样丢进波罗的海。”在朋友的劝说下,萧伯纳最终收下了得奖证书,但那笔高达6500英镑的奖金却没有领取——他用奖金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本国的青年作家。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却于5年后,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紧接着于1932年,他又来到中国访问,在上海会见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并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前苏联著名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的画家和哲学家,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1958年,在前苏联盛传《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萧洛霍夫将夺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却将它颁给了一位不受前苏联政府和文学团体欢迎的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获奖的作品是他的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出生富家的日瓦戈医生原来在沙皇军队中服务,十月革命后,他被红色政权遣送到远离莫斯科的乌拉尔,在乌拉尔又遭到红军游击队的“绑架”,被迫在游击队中为红军服务。最后他历尽艰辛,逃回莫斯科,而此时,他已是妻离子散,莫斯科在他眼中是一个“阴沉、饥饿、黑暗的莫斯科”。有一天,他在电车上意外地发现在战争年代结识的情人从人行道上走过,他慌忙跳下电车去追赶,不料却导致心脏病发作,倒毙在街头。这部小说由于对十月革命和前苏联社会流露出怀疑和反感的倾向,被苏联各出版社拒绝发表。1957年11月,帕斯捷尔纳克请人翻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发表。不久,该作品就被译成了英、法、德、瑞典等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与此同时,前苏联文学界则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厄斯特尔林评价这部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贯穿全书,毫无空洞的政治宣传的色彩。……我真难以相信,苏俄竟会禁止这么伟大的作品在它的诞生地出版。”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