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PPT课件.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PPT课件.pptx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PPT课件.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突触前膜:为神经元轴突的终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2、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缝隙,宽50nm。3、突触后膜:为骨骼肌细胞膜,又称终板膜,与前膜相对应,折叠成很多的皱襞(活动带),增加了与前膜的作用面积。后膜上存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可以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也存在着ACh受体。上述结构提示,此处传递信息是由前膜囊泡释放(shìfàng)递质ACh来完成的。神经肌肉(jīròu)接头的传递特征二、神经肌肉接头(jiētóu)的电—化—电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产生(chǎnshēng)神经(shénjīng)肌肉传递信号的阻断Ach的量子(liàngzǐ)释放A.实验(shíyàn)布置;B.终板区邻近部位记录到的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C.不施加刺激时自发出现的微小终板电位。递质是以一个突触小泡作为基本单位来释放的,Katz等人将这样一个突触小泡的递质称为一个单位量子(quantum)。以突触小泡作为基本单位释放递质叫做量子释放。mEPP的产生,可能是突触前膜内的递质“过剩”,小泡与前膜随机融合破裂释放Ach形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可以使大约200~300个突触小泡同时释放,从而(cóngér)产生数十毫伏的终板电位,足以达到肌细胞膜兴奋的阈值。第二节神经元突触二、化学(huàxué)突触(二)突触的连接(liánjiē)形式三、突触的活动(huódòng)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diànwèi)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diànwèi)/(二)突触输入(shūrù)的总和四、突触活动(huódòng)的调节产生抑制的原理:神经元c1传来神经冲动,释放递质GABA→神经元a轴突末梢去极化→a再传来动作电位,幅度减小→神经元a释放递质量减少→a对神经元b的兴奋作用减弱→神经元b发生抑制。抑制的因素发生在突触前膜,后膜的兴奋性没有任何变化,故称突触前抑制。整个抑制过程发生是的去极化电位,因此突触前抑制又叫做去极化抑制。在初级感觉(gǎnjué)神经元的轴突进入中枢以后,经常发生这种突触前抑制。作用:控制外周神经传入中枢的感觉(gǎnjué)信息。2、突触前易化(二)突触后抑制(yìzhì)2、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zhōngshūshénjīng)元的轴突末梢通过分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反过来再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中枢或神经元。譬如,脊髓前角的闰绍细胞(Renshaw’scell)通过释放甘氨酸对α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抑制。作用:使神经元的兴奋活动及时停止;使同一中枢内的神经元步调一致地活动。突触前受体和突触后受体(三)突触传递(chuándì)的特征第三节神经(shénjīng)递质和神经(shénjīng)调质2、神经调质的一般性质(xìngzhì)(与神经递质的比较参见教材P55-56)二、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根据受体的天然配体命名分类一般(yībān)都是根据受体的天然配体来命名的。如:ACh受体(胆碱能受体)、NE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受体的亚型:有的受体还可分为几种亚型。如Ach受体可分为N型和M型;N型受体又分为N1型和N2型。同一物质与不同的受体亚型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不同。根据递质-受体结合后的调节特征分类促离子型受体:指与离子通道偶联控制离子通道的开关的受体。促代谢型受体:指与G蛋白偶联影响细胞代谢活动的受体。(二)几种主要(zhǔyào)的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受体的功能2、肾上腺素能受体其他递质和受体略可参见(cānjiàn)教材P59-61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