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二、深刻的思维引领。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平均数的'定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课堂练习:(一)基本训练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1、判断: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看图填空:⑴图中每格代表();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⑷你的建议是()。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姓名合计用水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3、哪一组的成绩好?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三、练习小结。四、作业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2、做课本的第5题。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附板书设计:求平均数的练习课(一)平均数的定义: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求平均数)1、移多补少2、计算方法:(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平均数×份数=总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