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绪论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三章孟德尔遗传第四章连锁遗传与性连锁第五章基因突变(jīyīntūbiàn)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第八章数量性状的遗传绪论(xùlùn)Introduction一、遗传学的研究对象(duìxiàng)和任务3.二者关系:对立统一,遗传中孕育着变异,变异依托着遗传;遗传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变异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三)什么是遗传学1.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2.研究对象:3.研究任务:阐明(chǎnmíng)规律,指导实践,服务于人类。二、遗传学的发展简史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过经典(jīngdiǎn)遗传学与现代遗传学两个阶段和三个水平:个体水平——形态遗传学细胞水平——细胞遗传学分子水平——分子遗传学(一)遗传学的诞生“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种麦得麦,种稷得稷”“万物(wànwù)生于土,各似本种”,“物生自类本科”国外:十九世纪末叶(二)遗传学的发展1.经典遗传学(十八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中叶)1)颗粒遗传学(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拉马克(Lamack,J.K1744--1829):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英国达尔文(Dorwin.C.1809--1882):发表《物种起源(qǐyuán)》,提出进化学说。“泛生假说”。德国魏斯曼(Weisman1834--1914)提出“种质论”。他做了一个试验,割老鼠(lǎoshǔ)尾巴的试验。连续22代割掉老鼠(lǎoshǔ)尾巴,共用老鼠(lǎoshǔ)1592只。因而得出获得性状不能遗传。高尔顿:“融合遗传”认为,双亲的遗传成分在子代中发生融合,而后表现(其根据是,子女的许多特性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高尔顿及其学生(xuésheng)毕生致力于,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亲代与子代间性状表现的关系虽然融合遗传的基本观点并不正确,但是在这一基础上所创建的一系列生物数学分析方法,却为数量遗传、群体遗传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孟德尔(MendelGJ1822-1884)真正开始有分析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lùnwén),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规律。认为性状遗传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1900年(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德国的柯伦斯(Correns)荷兰(hélán)的狄·弗里斯(DeVries)奥国的柴马克(Tschermak)1906年,贝特生(Bateson,W)提出,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并在香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了性状连锁现象。1901-1903年,狄·弗里斯(DeVries)发表“突变学说”。1903年,萨顿(Sutton)提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间的行为(xíngwéi)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1909年,约翰生(Johannsen)发表“纯系学说”,并提出“gene”的概念,以代替孟德尔所谓的“遗传因子”1908年,哈迪(Hardy)和魏伯格(Weinberg)分别推导出群体遗传平衡定律。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Morgan)等用果蝇为材料进行大量的遗传试验。发现了性状连锁现象,研究了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动态,创立基因(jīyīn)理论,证明基因(jīyīn)位于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提出了连锁遗传规律。进而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细胞遗传学。1913年,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绘制出第一张连锁遗传图,标明基因(jīyīn)在染色体上的线性排列。1927年,穆勒(Muller)和斯特德勒(Stadler)分别人工诱变果蝇和玉米突变。1930-1932年,费希尔(Fisher)、赖特(Wright)和霍尔丹(Haldane)等用数理统计分析,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数学分析基础。1937年,布莱克斯里(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并提出(tíchū)杂种优势。1941年,比德尔(Beadle)等,用红色面包霉,“一个基因一个酶”发展了微生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2.分子遗传学(二十世纪中叶-----)1944年,阿委瑞(Avery):肺炎双球菌转化,证明转化的活性物质是DNA。1952年,赫尔(hèěr)歇(Hershey)和蔡斯(Chase):噬菌体重组,进一步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1953年,英国克里克(Crick)和美国沃森(Watson)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后为分子遗传学的开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doublehelix)模型,是分子遗传学及以之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建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