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的主题是——.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doc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作者:李红卫发帖时间:2011-11-1015:46:56对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回答大家的提问。关于消息与通讯的文体区别是——作者:李红卫发帖时间:2011-11-1015:53:44记叙文中的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要具有新闻价值,都必须真实,不能进行艺术虚构。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①新闻报道内容的详细和概括程度不同,消息概括,通讯详细。②新闻的时效性、文学性不一样,在时效性上,消息强,而通讯较弱;在文学性上,则通讯强,而消息较弱。③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结构,有导语和背景;通讯则是时空式或逻辑式结构,后者用于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等。④表达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关于传记不同类别文体特征的区别是——作者:李红卫发帖时间:2011-11-1015:57:19传记中的不同文体类型,如人物传记、自传、评传、小传、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等,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和实用功能。在使用中要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文体差别。人物传记(包括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常常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回忆录则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传主一般是作者自己,也可能作者只是一个见证人。自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常用事务文书,是干部履历文件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文字平实、简洁,比较客观地展示出传主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另一种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比较接近于传记文学,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评传:这是一种跨类文体。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小传:是一种主要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它粗线条、简要地介绍作者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主要著述等。如老舍写于文集之前的《我的小传》一文。这次关于"记叙类文体写作"一章的辅导就到这里。老师,请问什么是类比论述作者:胡平发帖时间:2011-11-1016:01:43答复胡平作者:李红卫发帖时间:2011-11-1016:04:29类比论述,就是根据两种事物之间某些属性相同,去证明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手法。这种方法能启发人的思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是人们对未知客体进行预言或设想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赵鑫珊《“我们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坦?”》一文,认为爱因斯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取得巨大成就,除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外,总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是其中的两大原因。“本世纪初德国高度发达的文化——活跃的哲学思想、社会学科的繁荣和古典音乐的普及等,无疑为造就爱因斯坦作出了间接的贡献。”而我国培养的理工科学生就立意和胸襟来说,就缺少这种哲学气质。我们的成绩多半是个别的、局部的,而缺少观念上的突破,不足以改变一门学科的结构。因此,我们民族能否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理工科学生是否从哲学那里接受了一种崇高感和雄浑浩博气质的感染;自然科学家是否在思索科学后面的哲学涵义;理工科学生是否从现实世界接受了似乎同自己的专业全然无关的许多形象,并具有一种创造性的联想力。文中就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的。读后感的写作要注意以下要领:作者:李红卫发帖时间:2011-11-1016:05:46首先,读者要善于运用各种解读方法,来把握作者的“原意”。这是读者能够做到有感而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如前人所说的“以意逆志”、“披文入情”,就是强调要根据作品的文词、章法等具体因素,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主题倾向和情感色彩,而不能天马行空地毫无根据地进行猜测和意会。西方的所谓“语义学”解读方法,也是强调要从文本的字、词、句、章入手,去体会、领悟作者的主题意图。还有现代的一些解读方法,如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强调作品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解读,也是把握作品原意的科学解读方法。其次,要在把握作品原意的基础上,生发读者自己的感想。一般来说,读者有感而发的议论,常常带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这种特定作品媒介所引发的感想,决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随意漫想,而是以读者平时对社会、思想、艺术等现实问题的思考为基础的,也可以说是后者所蕴育、蓄积的结果。也就是说读者所生发的思想,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读后感的这种生发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它与文艺评论、思想评论有所不同,后者必须针对特定的评论对象。而读后感的作品对象只不过是生发读者感想的一个引子和媒介,读者不必受文章作品内容范围的局限。它的生发空间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