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docx
上传人:书生****66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docx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过程: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2、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候人们并不认识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谜。(板书:天火之谜)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上面的题目。3、生自读课文一遍。4、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及时正音。bàozhàbìpīfěng雷暴爆炸毙伤劈成两半冷嘲热讽jiēshuānyàoshizhēngdiānbǒ揭开拴住钥匙风筝颠簸(2)鼓励分辨字形,当场描红。(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4)交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际上是指雷暴。本课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原来“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三、再读课文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第三段(第6自然段)。2、生自读选画有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同步揭示)第一段(第1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了)雷电的秘密。“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三段(第6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四、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课文。生找出中心词。(板书:可怕)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板书:发生频繁每年几十亿次威力巨大击倒劈成两半3、指导朗读。4、看雷电之时的录像片断。从以下这个片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让生用成语表达)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声隆隆震耳欲聋山崩地裂惊心动魄魂飞魄散……五、作业1、练习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附板书设计:19、天火之谜发生频繁每年几十亿次雷暴可怕威力巨大击倒劈成两半实验揭谜发明避雷针教学反思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第19课《天火之谜》的第一教时。在课前设计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回顾这一节课,我自感重点得到了重视,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处理读书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三步:一是开课听课文录音,画面生动,示范规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二是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然后检查生字词语,生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三是生浏览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难点的处理上,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提炼出与段意有关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语句来概括,尤其是在第二段的处理上,我引导生把文中的三句全找出来了,并且进行了很好概括。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完全成功的。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够细腻,课件的设计上还显得不够精巧,学生的热情还激发得不够。诚请各位帮助指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