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酒意.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李白的酒意.docx

李白的酒意.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白的酒意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浪漫之激情,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性格非常独特,旷世少有。与一般盛唐士人相比,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他不愿走科举仕入之途,他想像古代策士那样“编干诸侯”,“历低卿相”,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一鸣惊人;要么如豪侠之士平交王侯,建立功名后再隐江湖。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容天下”的思想,想要“济沧生”,“安黎民”;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的自由。但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与严峻的现实矛盾也常使他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李白约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元十八年抵达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因失意而归。天宝元年,因得贺知章引荐,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因醉后让高力士脱靴而激怒杨贵妃,李白准备一展鸿图的初衷一度变为失望。他狂饮纵乐,傲睨权贵,因而谗毁交至,终于在天宝三载上疏自请放还。三年的长安生活,随着政治理想的破灭,使曾有过大抱负的李白,一段时间不禁陷入苦闷和失落。但同时也令他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认识到现实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从而也加深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李白游幽燕,看到安禄山的骄横跋扈,识破他滋事邀功,图谋不轨的野心。但他奔告无门,理想再度破灭的失望和对祸乱将至的深忧使他内心的痛苦更甚于前。由于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这时期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废,消极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的复杂矛盾。《将进酒》就是在这种复杂矛盾交织的情绪下写成的。《将进酒》一诗约作于天宝十载左右,恰逢李白失意苦闷之时,颓废消沉之际,故而《将进酒》一诗中他将自己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李白强烈的自信虽然形成了个体理想的最高峰,但客观现实却义不容辞的取代了诗人的自我意识。一方面,李白对自我理想有过高的奢望,使他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吻合,这无疑是他思绪苦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自信,使他对功名和政治前景抱有过于美好的幻想,这无疑是他消极的重要因素。诗人以饮酒而寄寓名留后世,不拘于事功,其实是解除这种苦闷的消极情绪的再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是每个封建仕子都有的一种心态,在仕途上一旦碰壁,便会产生一系列苦闷与消极情绪。李白在《将进酒》中抒发的便是这种矛盾所致的消极情绪。李白在出世与入世的苦闷中不能自救自拔,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吟咏隐居学道和放情纵酒,酒既不能消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神道仙境也虚无缥缈:“每恩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所以他在诗中流露出一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悲观虚无的消极思想。颓废行乐的消极情绪构成了《将进酒》的主要思想倾向,其中讲到人生短暂,应痛饮尽欢等思想,也是当时士大夫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李白于天宝十一载北游蓟门幽州,后来到江南。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报国之心加入永王的幕府,当永王叛乱罪被肃宗李享下令讨伐时,他也因反叛罪而蒙冤,并长流夜郎。参与政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世,历代文人都似乎如此,从整体上说,他们都无从摆脱政治给他们带来的消极与颓废。李白在屡遭打击,失意苦闷之时写成《将进酒》,难免会染上消极低落之情绪。因为人的情感无法逃离社会,社会环境的力量十分巨大,社会心理不可能不侵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作品内在结构上就不可能不带有社会心理的成分,诗人毕竟是创作的主体。拓展:李白的生平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辞亲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