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天津财经大学财管1101李爽DATE\@"yyyy/M/d"2024/10/6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工业革命阶级基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独立工人运动兴起2.最初思想: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民族形式反映出来,应用到实践中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的历史背景: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客观依据:1.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后的反映:⑴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理论上作了初步的系统阐述。⑵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4.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5.20世纪站在世纪前列的三位历史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从途径的意义上理解: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p4-p5】2.从本质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从过程的意义上理解: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深化认识并发展理论4.从状态的意义上理解:具有中国特性,具有中国作风,具有中国气派,是民族化具体化的。5.从概括的意义上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经验提升理论根植中国文化6.从目标的意义上理解:解决中国的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称民族化,与之对应的还有教条化。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重要意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环境。四.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⑴时代背景: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⑵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⑶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⑷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⑸实际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2.形成和发展⑴萌芽(党的成立~大革命失败)标志: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⑵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标志:新民主主义思想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⑶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⑷发展(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后)标志:《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3.马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五.邓小平理论1.社会历史条件⑴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⑵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⑶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发展过程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主要观点形成阶段⑵中共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的阶段⑶党的十三大~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⑷中共十四大~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及其以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3.历史地位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⑵是党的指导思想;⑶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⑴国情的变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⑵党情的挑战:党的自身面临的新挑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⑶品格的弘扬:马克思主义2.发展⑴2000年2月~2001年7月前:提出阶段⑵2001年7月~2002年7月前:体系形成阶段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深化和发展阶段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