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南工业大学函授报名成教报名河南工业大学(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56年,1959年开始本科教育,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从建校至上世纪末,学校为中央部属院校;1998年8月划归河南省管理;2010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河南工业大学。2.学科专业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立项建设的博士授权单位,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现有教学单位20个,本科专业53个(含一本招生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25个,硕士一级学科点18个(含硕士二级学科点10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名牌或特色专业11个;工程硕士、MBA、农业推广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领域9个;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3.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45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80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双聘、特聘院士10人,长江学者1人,省级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40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等共200余人。学校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建校以来,学校涌现了大批知名专家。老一辈专家教授中,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了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开创了国内砂轮制造、研磨工业学的汪璠、张国贤教授等。他们潜心学术,立德树人,奖掖后进,功勋卓著,为我国粮食事业和超硬材料行业及学校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现任教师中,有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会主席卞科教授、国际谷物科技协会主席王凤成教授、三届奥运会田径裁判王晏教授等知名学者,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磷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职务,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和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竭诚奉献,堪称楷模。4.人才培养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238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32人,外国留学生近百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8000余人。学校一直面向全国招生,已为国家输送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着聪明才智,也为学校赢得了尊重和赞誉。近年来,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大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分连续6届名列全省高校前茅,并荣获全国“优胜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位于河南省高校前列,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还获得“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和“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等荣誉称号。5.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2826亩,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面积8.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馆藏图书362万册,建有河南省第一个万兆校园网。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粮食局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工程中心15个和各类校级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平台近百个,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另外,学校还与社会共建了“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和河南高校首家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产学研平台。6.科学研究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气调储粮理论及技术、储粮昆虫分类学、磷脂粉末化技术及理论、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筒仓防爆技术、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柔软耐水砂布等研究方面,诞生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近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43项,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