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程设计任务书08/09学年第二学期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设计题目:某厂降压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起迄日期:6月29日~7月10日课程设计地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系主任:下达任务书日期:2009年6月29日1.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巩固和加深在《电力系统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掌握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电气设计的设计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2.设计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要求根据本厂所能取得的电源及本厂用电负荷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到工厂生产的发展,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确定变电所的位置与型式,确定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台数与容量、类型,选择变电所主接线方案及高低压设备和进出线,确定二次回路方案,选择整定继电保护装置,确定防雷和接地装置,最后按要求写出设计说明书,绘出设计图样。设计依据:1、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参考文献1的图11-2。2、工厂负荷情况本厂多数车间为两班制,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4500h,日最大负荷持续时间为6h。该厂除铸造车间、电镀车间和锅炉房属于二级负荷外,其余均属于三级负荷。低压动力设备均为三相,额定电压为380V。电气照明及家用电器均为单相,额定电压为220V。本厂的负荷统计资料见附表所示。3、供电电源情况按照工厂与当地供电部门签定的供用电协议规定,本厂可由附近一条10KV的干线取得工作电源。该干线的走向参看工厂总平面图。该干线的导线牌号为LJ-120,导线为等边三角形排列,线距,干线首端距离本厂约10km。干线首端所装设的高压短路器断流容量为300MVA,此断路器配备有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和电流速断保护,定时限过电流保护整定的动作时间为1.6s,为满足工厂二级负荷的要求,可采用高压联络线由邻近的单位取得备用电源。4、气象资料:本厂所在地年最高温度38℃,年平均气温为16℃,年最低温度为-10℃,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32℃,年最热月地下0.8M处平均温度25℃,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覆冰厚度是3CM,年雷暴日数35天。5、地质水文资料:平均海拔1200M,地层以沙粘土为主,地下水位3-5M。6、电费制度供电贴费800元/KVA。每月电费按两部电费制:基本电费为按主变压器容量计为18元/KVA,动力电费为0.2元/KW.H,照明电费为元/KW.H。工厂最大负荷时功率因数不得小于0.91。3.设计工作任务及工作量的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图纸、实物样品等〕: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4.主要参考文献:1.刘介才.工厂供电设计指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刘笙.电气工程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3.贺家李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5.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6.工作计划及进度:6月29日-6月30日:负荷计算,与无功补偿。7月1日-7月2日:确定变电所的位置与型式,确定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台数与容量、类型。7月3日-7月4日:选择变电所主接线方案及高低压设备和进出线。7月7日-7月8日:确定防雷和接地装置。7月9日:课程设计说明书写作。7月10日:答辩即成绩考核。系主任审查意见:签字:年月日附表:工厂负荷统计资料厂房编号厂房名称负荷类别设备容量/KW需要系数Kd功率因数1铸造车间动力290照明82锻压车间动力380照明83金工车间动力360照明84工具车间动力350照明85电镀车间动力180照明86热处理车间动力170照明87装配车间动力180照明88机修车间动力120照明9锅炉房动力75照明10仓库动力26照明生活区照明3001前言1.1工厂供电设计的一般原则工厂供电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工厂供电设计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令、标准和设计规范,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包括节约能源,节约有色金属和保护环境等技术经济政策。(2)工厂供电设计应做到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供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设计中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效率高、能耗低和性能先进及与用户投资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合理的电气产品。(3)工厂供电设计应根据工作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性。(4)工厂供电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等,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工厂供电设计是整个工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供电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厂的生产及发展。作为从事工厂供电工作的人员,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工厂供电设计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