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激烈的幕后争论一、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二、关于作文评卷的激烈争论与焦点:2012年6月8日8点30分,华南师大文学院广东高考语文阅卷的试评工作开始,一下子就进行了为期3天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讨论。参加讨论的有部分中学教师和部分大学教师,面对上述作文题,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意见不一,争论激烈,反映了认知和体验的的较大差别。中学教师从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极力强调这道材料作文题,在题干中去掉了的原有一贯命题的“全面理解材料”,考生作文只要从材料出发,无论针对哪一个时代,只要写出符合“生活在任何时代都可做有趣有用的事”的内涵,其立意均可视为符合题意。而部分大学教授提出的要综合两个材料进行立意,才算符合题意,且言之咄咄;这样的立意要求显然过窄了,对中学作文的导向也不好,会使学生写作文时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所创新。经过激烈讨论,最后陈妙云教授认为,任意选材料其一进行立意,只要符合材料的整体意向就是符合题意的观点,这得到了绝大多数试评人员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作文审题的范围,终于使高考作文评分得以稳健进行。这种争论说明了什么?幕后折射了什么?起码有如下几点: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对中学作文教学影响巨大,这不仅关乎人才的选拔,而且关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思想的落实。另外,长期以来社会舆论一直批评中学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指导过死,这种批评显然是过于偏颇的,其实,高考评分的规则,往往是大学教师制定的,这种影响不可小觑。高考是中国社会比较真实的一面镜子。它把全国的大多数人都直接或间接卷入其中,而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实际上也是以高考为中心而向四周发散的。而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变及人们从下层向上一层发展,高考都是最关键的枢纽。在现阶段不注意高考的导向性的研究,既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与评分导向,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中国的语文教育,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与评分如何发挥有利于人才选拔、培养与发展的作用,依然是艰巨的责任和值得探讨的大问题,这是关乎我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岂可小觑?三、今年高考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年是广东首次考材料作文,考生作文偏题的特别多。两评误差超过6分的三评作文较往年明显增多。而偏题的主要类型以从材料中摘取一两个词的居多,其中以单一写“选择”、“文化”的作文比重最大,且不能从为什么选择生活在这个时代着手写作,反映了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薄弱以及作文审题立意技能的不足。例如,有两个试室的作文,从作文题目上看,3人以“活在当下”为题,其它则各不相同,但明显拟题与材料内涵不和谐颇多。四、评分相对公正与以往不同,广东今年作文阅卷强调了数量限制,每天不得超过450份,个别速度过快的老师被点名批评,取消参加评优的资格。到6月19日下午四点五十,作文评卷基本结束,6月20日早上再次检查各个组员的评卷情况,到8点50左右电脑显示已经全部阅完。平均分37.81分。9点45分参加总结大会。五、2012广东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样文标杆文1生逢其时我想起了《双城记》中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年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年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要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史,而是捕捉了那一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做了最合适的壮举。而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