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纪阳****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docx

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天成教育集团是我国第一所由流入地政府主办的专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开办以来,学校一直以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以“四会一讲”为抓手,着力强化德育工作,为学生融入杭城打好基础。关键词:养成教育校本化实践学校背景1999年1月11日,我国第一所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女学校——杭州天成小学应运而生。当年2月26日开学,首期11个班级,23名教职工,579名学生。在此基础上,20xx年7月7日,经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杭州天成教育集团,当年9月2日在新塘校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至20xx年初,集团拥有三个校区,46个班级,98名教师,2226名中小学生。为实现“天堂杭州,育你成才”的办学宗旨,体现公平教育,我校根据学生地区差异大、学力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文化背景不同、家庭教育普遍弱、流动性大等特点,于20xx年申报了省级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异质合作,合作学习”,同时它还被确定为市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一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我校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特殊资源,努力营造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流动人口子女尽快融入大都市作出努力的探索。一、理念1.确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中心。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城市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为前提,将培养流动人口子女人文素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2.树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大都市的生活,适应大都市生活。从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3.明确的开放原则(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二、目标1.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贴近生活,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核心内容,以他们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位流动人口子女在繁华的大都市健康、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2.具体目标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小学的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起点低、流动性大等实际,我们把“会说话、会吃饭、会写字、会走路”制定成二级目标,具体要求如下:项目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会说话会普通话、会清楚表达意思、会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善于合作、举止文雅会吃饭爱惜粮食、不挑食、文明用餐自主管理、文明用餐、体惜父母、珍惜生活会写字书写正确、漂亮,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进行表达形成独特的书写风格;流畅、优美地运用祖国语言进行表达会走路在“指导”下正确“走”养成“习惯”,文明自如“走”三、实效(1)四会一讲,反复练习学生在进校门后,一直处于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对其中许多内容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逐渐产生了自觉的对“四会一讲”的认同,并让学生对这些内容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一年级开始,学生上课语言和课后交流都是标准的普通话,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连教师也听不懂的方言。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会使用礼貌用语,具体一点也就是最简单的“礼貌用语十个字”,这是在补幼儿园的“课”。由于我校的学生很多都未接受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因此补课成为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无奈。通过补课,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城市生活的“基本规则”。为这些孩子今后融入杭城奠定了基础。吃饭可能是最“奇怪”的要求了,人生来就会吃饭,为什么到了学校还要学吃饭呢?原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进餐情况需要重视,就餐时的吵吵闹闹,就餐后的剩菜剩饭,都是需要关注的要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