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叶嘉莹传》读后感叶嘉莹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拜姨母为师,摇摇之年识字,三岁,懵懂背诗,《论语》开智,四书启蒙。夏季的夜晚在院中仰望星空,叶嘉莹出口成诵:“萧萧寂处无人见,淡淡银河转玉绳”;亲手移一蓬葱葱翠竹在窗下,提笔写“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沉浸在藏书堆中挑灯夜读到很晚,赋诗一首:“青灯映壁无人寐,坐对参差满架书”正是此时,她的诗词教父,顾随先生,走进了她无依无靠的生命里。1941年,叶嘉荣考取辅仁大学。由于仁大学是教会大学,不受日伪的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供职的、有风骨的教师在此任数,这对叶露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最终,叶嘉莹选择了与诗词相伴一生,命运总是在电光石火间被写就:2008年,丈夫赵钟荪去世,叶嘉莹用一首王安石的诗形容她与丈夫的婚姻:“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非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叶嘉莹说,丈夫一生不顺遂,他有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命运和性格,正是“此瓦不自由”,她谅解,也已经放下。半生风雨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心凉。这场60年的婚姻,始于义气,终于厚道,且无爱,但有慈悲。宽容平静,是在低谷里最好的姿态。叶嘉莹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经过挫折,都是很顺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痛而不言,迷而不失,叶嘉莹以意志来承受苦难,以坚韧来磨砺自己,不曾诉悲说怨,不接受任人的怜悯,逐渐走出韶华虚度的憔悴凋零之悲。02授业-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解。面对人生的变幻无常,叶嘉莹虽然抱一种悲观深刻的认识,但从未放弃过追寻人生之价值与意义的努力。她没有忘记毕业时顾随先生心中之“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的赏誉,更没有忘记“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期许。诗词的熏陶,就予以叶嘉莹“放下”的智慧,深刻体会到《论语》中的两个词:“知命、无忧”的含义。至此,心境不再位于躯体所困的执念,精神便获得了自由。叶嘉莹说;"莲花是凋零了,但还一粒莲子留下来,那是要将中华诗词文化大播于天下的种子。03归程-桃李天下,人间重晚晴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1969年,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聘书,生活于安定下来,却并没有消减叶嘉莹内心因去国怀乡而产生的飘零之感。1977年,祖国恢复高考;1978年,叶嘉莹提出申请:1979年,正式回国任教。这一次的回归,充满了传承师教的文化涵义。为了寻找心灵故土,回归精神家园,叶嘉莹做出了一生的努力。她坚信,中华民族虽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回国第一站是北京大学,不久,南开大学的李霁野先生获知她回国信息,使以师辈的情分坚持邀请她去了天津南开。南开课程开设后,学生们的反应真挚热烈,不止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闻风而至,教师的加座甚至挤上了讲台。为此,系里想出了一个对策;凭听课证进教室。可外校的同学用萝卜刻章印在同样大小和颜色卡片,凭借这些破绽百出的山寨版“听课证”和查证者的理解包容,200张听课证竟然使300人获得了合法听课席位。叶嘉莹,经历少年失母、中年寂寥、老年丧女,却没有潦倒余生,并且活出别样优雅。诗书藏心,纵然鬓染秋霜:依然保有永不凋零的芬芳气质:高山不语,静水流深,人生,最后还是要靠自我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