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味道人物叶嘉莹的励志故事.docx
上传人:雨巷****可歆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朗读者味道人物叶嘉莹的励志故事.docx

朗读者味道人物叶嘉莹的励志故事.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朗读者味道人物叶嘉莹的励志故事朗读者味道人物叶嘉莹的励志故事《朗读者》第十期嘉宾预告,叶嘉莹。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下面是关于她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海内外驰名的中国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终于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她的归来十分低调。即使与她同处一个校园的很多南开大学师生也并不知道,2014年秋天开始,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告别枫叶之国,正式回到南开大学定居,结束候鸟般越洋奔波的生活。叶嘉莹的候鸟生活持续了35年之久。自1979年起,她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最为密切的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掖师生。如今,九旬高龄的叶嘉莹带着她的全部“家当”回来了。那些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她早已为回归做准备,最近几年每次越洋往返,都会捎回一些音频、视频及图书资料,陆续已经运回几十箱。叶嘉莹说,由于年事已高,搬不动箱子,就由助手张静老师帮助自己运回。这些资料都将存放在一栋新近落成的中式四合院里。这座现代书院以叶嘉莹的号定名为“迦陵学舍”,预计2015年投入使用。学舍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建筑思源堂,西邻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故居宁园。这是南开专门募款修建的,为定居后的叶先生提供教学、科研及生活便利,校方消息一出,立即得到海内外众多人士的支持。“我觉得无以报答大家对我的这种厚爱,只有继续努力工作。”叶嘉莹说。在她的设想中,即使有一天自己不能站在台上,也不能讲课,至少可以指导学生整理过往的那些诗词研究资料。教书七十余年,她积攒了数千小时的讲课录音需要整理。晚辈们惊讶于叶嘉莹的工作热情。她亲自修改他们整理过的材料。她凌晨两点半入睡、六点半起床。她的生活极为简单,午饭常常是一个三明治、一个水果、一杯开水。这与她多年前的状态并无二致。她的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林玫仪多年前曾到她任教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住在叶先生家里,老师的生活给她“很大的震撼”。当时,叶嘉莹每天早上准备两个三明治、两个加州橙,带到图书馆,中午泡上一杯饮料,就这样度过一个白天。连图书馆职员都知道,只要开馆,叶嘉莹往往会出现。林玫仪感慨,大家知道叶嘉莹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可并不知道,是这份勤奋才成就了今日的叶嘉莹。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在搬入“迦陵学舍”之前,叶嘉莹在她住宅的客厅里为学生们授课,就像她过去在加拿大为邻家的孩子们讲诗词那样。这间特殊的“教室”是中国风的。一排书架沿墙而立,其中尽是中华古典文化各家书籍,零星点缀着几帧旧照。一块木质牌匾上印刻着她的恩师顾随先生手书的“迦陵”。一幅荷花的画作微微泛黄。茶几上,墨绿色的瓷缸里游着几条小鱼。她常用的青花瓷水杯里盛着清水。而与客厅并不搭配的物件,是叠放在一起的常见于路边大排档的小矮凳。小矮凳常在学生们到来时使用。她已不再招收新的博士生,但每次上课,那个并不宽敞的客厅里挤满了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一同上课,加上慕名旁听者,每次约有二三十人。张静告诉记者,叶先生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非常纯真,与人交往毫无戒心,只要对方喜欢古典诗词,她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心竭力去引导。她还亲自回复一些外地诗词爱好者的邮件。学生中有几位是多年的“留级生”。天津的中学教师杨爱娣是其中之一。35年前,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课,由于太受欢迎,需要发放听课证以维持秩序。当时在天津师范大学就读的杨爱娣和一些同学用萝卜刻章,制作假的听课证,也混了进去。假证泛滥,导致原本只有200张听课证,却有近300人获得了“合法席位”。35年来,这批“留级生”始终追随。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也是一位编外弟子。有一次,他见到叶嘉莹指导过的一位年轻的南开女博士,认真地说,您得算我“师姐”,我是叶先生“门外”的弟子。这位院士因写诗与叶先生结缘,他将二人之间的交往视为自己的幸运。不久前,叶嘉莹《迦陵著作集》再版发行,一场小型记者见面会在这个客厅中举行。采访中,叶先生常常反问记者们:“谁会背《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诗?”“记者一般都是中文相关专业的,你们解释一下‘赋、比、兴’分别是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