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工作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7篇),欢迎查阅,谢谢!2022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篇1本学期,我继续跨学段、跨年级任课,我继续担任高二文科和初一六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经过上一个学期的适应,我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工作状态和要求,只是有些辛苦,感觉不易。但是,也有了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这对于眼界的开阔和思维的助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初一教学工作。(二)执行过程探索:1、经过一个学年的摸索初一授课模式基本能适应现阶段的教学,一些细节还需继续积淀;2、初一数学课与学生磨合较好,但是还要在执行力上继续探索新方法,尤其是要寻找一些针对后进生的适用的便于落实的方法;3、集体备课一直坚持,从不间断;4、多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5、就数学科后进生的转化与一部分家长有过交涉,向家长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6按照学校部署,立足培优课进行知识拓展和视野开拓。(三)深刻体会。1、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能够较好的使用多媒体资源,能够把多媒体的容量和直观性更好的应用到教学中间。同时,多媒体教学对于我这个教学“新手”还是“救命稻草”,提前备课并制作课件避免了知识的遗漏,同时也把同课头老师的工作和教学积淀为我所用,取长补短。2、坚持集体备课,保持进度一致。初一的数学老师始终践行:在数学教研组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把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落到实处。课件内容由我们共同确定,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考试协调进行,培优尺度尽量一致,集体备课一直坚持。3、提高课堂效率。对课堂效率的关注和思考,不但是学校的科研课题,也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必须。年级组会议、学科组会议,我们始终在关注、交流、探讨。4、借助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尽量保证学生不在初一分化。初一六学生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水平跨度大,培优和补差的难度很大,在上学期摸索的补差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尽量使学生不在初一出现分化。我的补差主要立足课堂和自习课,主要是多提问、多询问、多检查、多落实、多督促这些人文性的关怀途径。我班有学习差的学生,但是还没有出现“放弃”的学生。5、继续重视教研,使自己更快成熟,承担更多的责任。经过本学期的工作,我时刻对教学保持高度的警惕,尽量不错过每一个细节,始终坚持深入教学、深入学生、深入班级。二、高二教学工作。(二)执行过程探索:1、本学期的课程进度较快,顺利、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2、对新课程高考有了一定认识,在实践中间又有了一些探索和体会,并能够把自己对新课程高考的精神贯体会穿到每一节课里;3、根据学生实情对教学安排做出调整,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跟得上;4、关注和转化了“尖子生”的数学差科如孙文航,从思想上做工作,从行动上严格要求,严格加以督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5、注意与班主任沟通班级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工作。高二的数学课进行顺利,课堂秩序基本令人满意,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没有减少,这是很庆幸的地方。(三)深刻体会。1、提前筹划并进入一轮复习。高二新课在五月下旬已经结束,随后为了确保期末质检的效果,我果断作出决定:着手复习4-4并加入综合训练,这样就把本期的教学任务巩固了一番。同时,我也把选修内容提前讲授,保证高三在9月份开学就展开一轮复习。2、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新课程高考的动员工作。20__年高考时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我能主动研究高考动向,随时关注高考信息,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并把相关信息通知给学生,确保不在大方向上有闪失。3、调动学习积极性,打造良好学风。我力争管理好自己的课堂,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基本的立足点。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督促和打造苗子生。我关注和转化了“尖子生”的数学差科问题,如孙文航,我首先从思想上做工作,从行动上严格要求,加以督促,本学期他取得了可惜的进步。5、做好教研。进过近七年的积淀,今年我独立撰写了一篇题为《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的教学论文,完事开头难,总算是卖出了“第一步”。三、教学探索方面。1、重视学习,加强学习。我能够注重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注意资料收集和整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同时,注重与同课头老师加强交流,不断汲取成型的经验,以便指引和丰富自己教学活动。2、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继续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主动汲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适应初中的教学,同时努力钻研多媒体应用技术,做到与时代接轨,争取把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同行的前列,做学校、家长和学生满意的教师。每一次听课,我都会有很多收获和感触,这往往是引导我改进教学的灵感所在;每一次与同事的交流都使我感到差距的巨大,无形中鞭策我更加努力奋进;今年,我撰写了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