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新修订课件11.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7.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新修订课件11.pdf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新修订课件11.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BIGDATAEMPOWERSTOCREATEANEW《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ERA罚法》新修订课件11目录CONTENTS•行政处罚法概述与修订背景•行政处罚种类与适用情形•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与要求•当事人权利保障及救济途径•行政机关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执法实践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BIGDATAEMPOWERSTOCREATEANEWERA01行政处罚法概述与修订背景行政处罚法定义及目的行政处罚法定义行政处罚法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而制定的法律。行政处罚法目的旨在通过明确行政处罚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程序等,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处罚行为。修订背景与历程修订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原行政处罚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处罚种类不全、程序不规范、执行难等,亟需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历程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经历了多次审议和修改,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最终于XXXX年XX月XX日正式通过并实施。新旧法规对比及变化新旧法规对比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在处罚种类、程序、执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完善,与旧法规相比更加科学、严谨、规范。主要变化新增了部分处罚种类,如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等;明确了行政处罚的程序要求,如立案、调查、听证、决定等;加强了行政处罚的执行力度,如建立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制度等。BIGDATAEMPOWERSTOCREATEANEWERA02行政处罚种类与适用情形警告、通报批评类处罚010203警告通报批评适用情形对违法行为人予以警示,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适用于违法情节轻微、社提醒其不要再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会危害性不大的情形,或以示惩戒。者作为其他行政处罚的辅助措施。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类处罚罚款强制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以示惩戒。没收违法所得将违法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得的财物予以没收。适用情形适用于违法情节较轻,但仍需给予一定经济制裁的情形。罚款数额应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严厉措施责令停产停业适用情形适用于违法情节严重,需要给予较为严厉的制裁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强制违法行为人停止生产或经营活动。地遏制违法行为人的继续违法,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吊销许可证撤销违法行为人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或资质。其他特殊类型处罚01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关闭等对违法行为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限制或责令关闭。02行政拘留对违法行为人实施短期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03适用情形适用于其他行政处罚措施不足以惩戒违法行为的情形。这些特殊类型的处罚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提高行政处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BIGDATAEMPOWERSTOCREATEANEWERA03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与要求立案调查阶段程序要求立案条件调查取证保障当事人权利符合管辖范围,有违法事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和义实和相关法律依据,且属证据,包括书证、物证、务,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于本机关职权范围。证人证言等。权利。审查决定阶段程序要求集体讨论审查内容对重大、复杂案件进行集体讨论,确保处罚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依据和处罚建议进行全面审查。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并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和义务。执行阶段程序要求执行方式根据处罚决定的内容和性质,采取适当的执行方式。督促履行对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当事人,采取催告、强制执行等措施。结案归档执行完毕后,及时结案并将案件材料归档保存。BIGDATAEMPOWERSTOCREATEANEWERA04当事人权利保障及救济途径当事人基本权利保障措施知情权听证权当事人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有权了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解相关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及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处罚,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陈述申辩权申请回避权当事人有权对行政处罚的事实、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与本案有直理由和依据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