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我的价值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社会工作与我的价值观.doc

社会工作与我的价值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社会工作与我的价值观上了半学期的社会工作,每一次在意犹未尽中结束的课堂,总会留给我们诸多思考。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快乐学习完善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成长。老师曾说过,学习社工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十几年来形成的价值观,质疑并改变自己固有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得不承认事实即如此。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从“帮助”到“支持”和“服务”,从“戒毒”到“操守”,从“我反对你的看法”到“我有另一种看法”……具体而微却无处不体现着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尊重每一位案主的价值观。下面仅以流浪乞丐为例加以简单分析:一、由表入里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似乎有点梦中惊醒的感觉。小时候看到这类人时,我会很同情地尽力资助他(她)们。但大一点后,有个人向我的重复索取让我将他(她)们贴上了贪得无厌的标签;大人的教诲让我定义乞丐就是不学无术、懒惰堕落;一次遇到他(她)们一大帮人在一家办喜宴的门前使尽全身解数,更觉得以此为职业的他(她)们是多么阴险狡诈!于是我对他(她)们的同情就只是一点同情,而不再愿意大方地付出什么。“我们不能对别人的行为妄加评论,因为没有一套真善美的标准;凡是评价应该直逼本质而不是停留于表面。”上课时,这一段话对我影响颇大。老师也谈到了流浪乞丐这个人群。我开始意识到“流浪乞丐”是养成的,同我们每个人一样从小接受社会化,只是他(她)们所处的环境将他(她)们社会化成了乞丐模样。每个乞丐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即使他(她)们有的看起来年纪轻轻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但凡是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都不会愿意乞求别人的施舍吧。他(她)们舍弃尊严抛下面子(被)选择这种生活的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推动力,有待我们深掘。二、从有色眼镜到一视同仁的改变以前,会将乞丐看做社会的一个异类,是一个可以加以完全无视的群体。现在觉得,每一个流浪乞丐,作为脆弱群体的一员,他(她)首先是个人,然后再是个乞丐。所以乞丐理应享受最基本的人权,得到必须的尊重和生活保障。我们往往在看待他(她)们时,会强加上我们自己已形成的价值观,觉得其应该怎样或不该怎样。事实上,他(她)们跟我们一样,完全具有自决能力。存在既有意义,当乞丐也好,当流浪汉也罢,只要是他(她)们的选择。只要不危害社会,我们就应该予以尊重。如果强迫一个有工作能力但无工作意识的人去工作,那便是无视他(她)的人权和意愿,结果很可能就适得其反。三、从个人到社会的发散以前觉得乞丐是因为自身的懒惰造成了自己尴尬的处境,现在想想,如果一群人中只有一个乞丐,那可能是乞丐自身的原因;但如果每一大群人中就有一小群乞丐,那便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吧!政策的不完善、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教育机制中的欠公平都是养成乞丐的助力。他们从小就无法得到和别人一样的资源,就必须靠施舍才得以苟延残喘,又怎么能要求他们长大后和别人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他可能从小就无法接受教育,跟着亲朋四处乞讨,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就承认自己的做法不道德?如果可以,他们何尝不想有个温暖的家,有父母可孝儿女绕膝?可自身的生理或心理不完善让他们只有羡慕的份。如果我们再居高临下地横加指责,那最无知的不正是我们自己了吗?如萧伯纳所言,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我想说,社工有一种价值观,我原有一种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于是形成了我新的价值观。对我而言,社会工作像是一把钥匙。我原先评判是非时和很多人一样,停留在眼前的表面,却从未探究过更深层次的东西。而社会工作似乎打开了我与真实之间的锁,让我更全面客观地审视问题,带给我一个更加明晰正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