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docx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11~20各数。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1—20各数。说说11-20各数的组成。二、新课教学(例1、3):1、教学数的读法。出示例1,你们知道怎么读吗?为什么读十二呢?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数。左边的.10根相成一捆,在右边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一共是十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数的读法。例如12,因为有1个十和2个一,所以读作“十二”。P74做一做3题。2、教学数位表。(1)、每个计数器的上边都有一些小棒:左边有一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对着十位,用1个珠子表示;右边有几根小棒,是几个一,对着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合起来就是十几。因此,对着十位写1,表示有一个十,对着个位写几,表示有几个一。(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让学生观察11的个位和十位上的“1”有什么不同?3、教学数的写法。(1)、出示1捆和7根小棒,并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1捆小棒放在计数器十位的上面,把7根小棒放在个位的上面。再边提问边板书,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l,有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7。最后,再着重说明:十位上是1就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7,就表示7个一。(2)、师说一个20以内的数,请一名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数位表里摆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摆。(3)、师范写,生在本子上练习写字。(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空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三、巩固练习:1、P75做一做1题。师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生在作业本上写数。2、P75做一做第2题、3题。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2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相机出示词卡:粽子](3)端午节还有什么风俗?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相机出示词卡:中秋]教师介绍中秋节。(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月饼](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4)中秋节还有什么风俗?(5)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如: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三、指导读韵文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四、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五、指导书写,检测效果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圆、饼、端这4个生字的。2.教师范写生字。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5.认读课后词语。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作业设计完成《习字册》上的'4个生字。完成《补充》剩余说给父母听: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3一、导入新课1、从今天起学习第五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二、检查预习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