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青少年自杀.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心理健康青少年自杀.doc

心理健康青少年自杀.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是什么让你选择放弃人生-----------谈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遍实行,在我国大部分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都是百般疼爱,千般呵护。社会各界也是对青少年给予众多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和心痛的事实就是青少年自杀现象的不断增多。有统计表明: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这一年龄阶段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交通事故。日前在乐昌市3所中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20.7%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在报纸、杂志上经常能看到触目惊心的关于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青少年自杀人数由于逐年增加而倍受社会关注,引发我们深思。青少年自杀者多处于风华正茂、正值求学、就业良机,为何要选择死亡之路呢?一.自杀的动机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的手段。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与内部因素(如个性、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和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1.挫折和失败。这是我国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因素之一。如高考落榜升学无望、考试失利等。这种人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实,一旦遇挫,便感觉失却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2.家庭关系不睦。家中父母管教过严,又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一旦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便心生悲凉,或离家出走。若能得到亲友及师长的及时安抚劝慰,可迷途知返;若无人抚慰,孤立无援,就会加重其失望心理,以致走上自杀的绝路。此种情况往往见于离异或父母不睦的家庭。这些孩子自小感受到“世态炎凉”,无论在性格、气质上都感到自卑、压抑。自幼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加之受挫,自杀的可能性较大。3.失恋和失身。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自杀的青少年16.2%直接原因是失恋,英国52%的青少年自杀与失恋有关。其中失身导致自杀仅见于女生。一些青少年对爱情缺乏深度了解,失去恋人后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失身后所遭受的身心摧残,以及别人的另眼相待,也会导致他们走上绝路。4.精神疾患。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社交恐怖症、孤独症、药物依赖或中毒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因精神疾患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一些不明原因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后,应首先考虑自杀者的精神疾患因素。其中严重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15%。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二.自杀的干预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1.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帮助和支持、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及家庭冲突、家庭破裂、家庭暴力或漫骂等因素都是影响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表明约有50%的青少年自杀与家庭破裂、家庭功能缺陷有关。而且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极大,约为同龄人的9倍。因此要求父母应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加强情感交流,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度严厉,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生活环境。同时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从而排除忧患。必要时及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2.社会各方要进行危机干预。社会各界加强心理卫生宣教,提高全民意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及学校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杜绝体罚、漫骂、侮辱等有伤孩子自尊的惩罚手段。了解有关自杀先兆的基本知识,以便及时干预。自杀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即自杀先兆。自杀心理先兆是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它表现为一种疯狂的宣泄行为,一般分为身心反应和“动作化”倾向两个阶段。怀自杀心理的人常表现紧张不安或不悦,生理上也有诸如头痛、恶心、呼吸短促、手足发麻等反应。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点,往往有过强的情绪冲动,而用“行动”来表现其心迹。因此社会各界要加大心理咨询机构的组建和完善,以便及时有效的帮助有自杀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另外可以对一些抑郁症患者等自杀高危人群进行预测,而加以防范。3.青少年应提高心理耐挫力。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多数从小受长辈的过分溺爱,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脆弱,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青少年自杀多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性格严重内向的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心理;性格违拗者,一旦受挫便易产生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