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清明。清明前后上坟扫墓、祭奠先人,古已有之,至今延续几千年而不断。即使遇上战乱或象文革那样的浩劫,这一习俗也未曾断绝。既然历史悠久,当然就少不了为此而作的诗歌。至今流传最广的清明诗,当算唐朝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过这首诗并未描写清明的祭祀活动,而是作者清明遇雨,描述自已的迷离愁绪和心中的惆怅,及打听到有杏花烂漫的饮酒地方,心中的神往和惊喜。与清明上坟祭祖亳不相干。^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蹄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为谁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节绿。这首诗写的完全是清明扫墓的情景。需要说一下的是‘寒食’。现今不少年青人大概只知道‘清明’、不知道什么‘寒食’。实际上这两者是连在一起的。清明前两日(亦说一日或三日)为寒食。古人从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到清明节后重新起火。所以清明又叫‘新火’之日、‘上饭’之日。寒食、清明统称拜扫节日。比如清王士禛《真州绝句》中有“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把寒食、清明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没有区分。宋朝王禹偁《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他写的是一个穷书生在清明节的困苦生活。虽清苦却勤奋,借邻居家新火点灯读书。这里也把寒食禁火、清明起新火的习俗表现出来。王禹偁少有大志,但幼年即逢朝局剧变,五代割据结束,北宋王朝初建。至使他的学业受影响,直到三十岁才考取进士。学习很勤奋,但其诗作不多。清蘅塘退士孙洙编写的《唐诗三百首》中就没有收录他的诗。不过他倒有一首《点绛唇》的词流传下来,写得也不错。但是与清明无关,这里略去不提。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作者为宋朝吴文英。这首词写清明前后,听风听雨,伤春伤别,为花而悲,为草而愁,为情而痛。回忆西园与情人游赏之处,见黄蜂扑向凝有遗香的秋千,思‘双鸳不到’的惆怅之情,叹人去而阶上生苔。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宋朝吴仲孚《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这里描写的是清明在郊外^—‘半出城’春游的情景。游客至日暮归去,仍有流莺在扬柳间欣赏美景。他不写清明祭祖,而是写清明春游。另是一番气象,使人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景。清明时节适值春暖花开、柳丝吐绿,正是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时就有清明郊外踏青、‘折柳’的风俗。唐、宋诗词中有许多春游踏青之作。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清明春游的盛况。清朝袁枚《春日杂诗》里也有一首清明春游的诗: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柳条。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不仅写景还写情。清明时节,细雨溟濛,柳绿花红。明月亦多情,何况人乎?袁是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向重‘性灵’,主观渗透于客观之中,且逸出其外。读他的诗,不仅畅快,还能引发你更深的想象。宋晏殊那首著名的《示张寺丞.王校勘》,也是清明所写。则心境与上面几首全然不同。一方面是冷雨连绵、天气困人、春色无多、扼惋相叹;一方面又感到春的踪迹,似曾相识、感慨良多。元巳清明假末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晏殊少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出仕宋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欧阳修均出自他的门下。一生富贵优游,所作诗词多为歌酒风月、闲情别绪。他有一首词《破阵子》也是写于清明时节。不过是写古代闺阁少女的春天生活: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咋霄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春社、清明时节,少女们从闺阁走园林,走向大自然。看梨花飘落,听黄鹂欢歌,踏池边青苔,观柳絮飘舞,邀邻女作伴,采香斗草。人人笑从双脸生。多么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而元人虞集写的《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则是国亡家破情况下,清明祭祖后的哀叹哀思和对故土的眷念之情。用词用典,精妙含蓄,真挚感人,读来令人泪下。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虞是元代著名文人。以诗文著称。说到元代,不由想到元曲。元由中也有写清明的曲子。不过虞集只有一首《折桂令》留世,写的是为三国争雄而感叹兴衰成败的怀古之作,与清明无涉。这里介绍一下卢挚的《赡宫曲.寒食新野道中》,写作者在清明寒食时于新野途中所见所闻。也可略见当时清明农村的景象。柳蒙烟梨雪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