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班主任工作应注意的几点技巧杨承富(贵州省锦屏县铜坡小学)作为班主任教师,面对讲台下几十双渴求知识、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眼睛,该如何去做班主任工作呢?在班级中学生有诚实好学上进的,也有打闹玩皮的,有不认真听课违反学校纪律的,班主任教师如何对待这些受不住常规约束,玩皮玩得出格的孩子呢?在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班主任教师就不得不认真思考对差生的转化问题。如何去开启这些孩子的心灵之窗,点燃这些孩子的思想火花,是对班主任教师工作的考验,也是班主任教师转化后进生的重要课题。现就这一课题谈几点:一、做好班主任工作应从“心”开始。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做好班主任工作,我认为首先要从“心”开始。1、对学生要充满爱心。爱是力量的源泉,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学生在家有父母的爱,到学校非常需要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友爱。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心均匀地撒播给学生,常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隔阂。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唯我意识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萌发。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多去关心他们、信任他们、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消除不正常的心理。要视学生为朋友,增进相互理解,消除隔阂,对症下药让他们自立、自信、自强起来。2、对学生要放心。放心就的信任。班主任对学生要信任,让他们在校规校纪的规范下得到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性。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教师要做到多一点民主,少一点武断。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一项不可分割的双边活动,教师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要民主,一视同仁,千万不要把学生分成等级。不论优生还是差生,在不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下,对他们要信任,相信他们能做好要做的一切。班级管理应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能武断,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鼓励后进生参与班级活动以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主义感,使他们在集体种树立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3、对学生要关心。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信仰和实践理性,又要让学生活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关心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外显言行,及时表现,还要关心他们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对他们的发展过程和可能性寄予期望,给予鼓励、帮助,并给学生留有时间和发展空间。要有耐心,允许问题反复,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二、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一个优秀的班级体总是凝聚着班主任教师的不少心血。任何班级集体,班主任在工作中总会碰到一些不守纪律、顽皮的学生。能否把他们教育好,是班级教学好坏的关键。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该怎么办呢?1、如果犯错误的学生是中等生、优等生,教师批评教育时应注意几点:⑴、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适时、适地、适当。适时就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自控能力。适地就是区分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当众点名批评告戒大家或个别谈话,使学生认清错误并改正。适当就是要注意分寸,对初犯者批评宜点到为止,切记“一刀切”。⑵、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应刚柔相济。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要以势压人,更不要拍桌瞪眼睛,而应全面分析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耐心地批评教育,使其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⑶、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还应全面、具体、客观的看问题。2、如果犯错误的学生是后进生,教师批评教育时应采取下面的方法:1、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教师尽可能从其缺点中找出其优点,对其优点进行表扬,而让他们改正缺点。2、教师要充分运用“合力”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有耐心,要充分利用家长配合教育,使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三、巧妙的谈话技术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方式。特别是违反纪律的孩子,如何正确引导,既能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又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比较愿意接受的心理状态,这就要班主任教师掌握谈话技巧和谈话方式。我认为,找准谈话的切入点是谈话成功的重要前提,正确切入,谈话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正确谈话是非常重要的。四、“心热”而“脑冷”是班主任工作必备的心理素质。学校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是文明的圣地,班主任则是文明的传播者。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功底,还应具有一套班级管理的本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自控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往往是自控力的发展落后于智力。当自控力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时,过失就容易出现。作为班主任,这时就应遇事冷静,针对学生的所犯错误的动机予以正确的引导,心存爱意,以扬其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者电话:1508567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