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摘要: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科学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关键词: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教学团队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融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定位。我国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管理技能和操作人员技能传授是高职教育主导方向,它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现今,全国经济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对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十分迫切的任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一头热”的状况,学校或企业缺乏合作热情,实质性合作进展比较缓慢,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处于“学习—实训”简单合作,有些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变相成了低层劳动力使用。高职院校积极服务企业的意识较为淡薄,校企合作动力缺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存在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一)人才培养方案缺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囿于学校狭小天地,习惯于封闭式办学,对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1因此,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偏重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非从市场需要出发,从专业优势出发并非从企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二)课堂知识传播滞后学校教育更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但是合作深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停留在“绕线圈”机械性操作层面,无法接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同时,教师走进企业锻炼条件有限,专业培训更侧重理论知识层面,知识结构更新迟缓。无法实现“零距零”上岗,学生进企业需要从基础培训。(三)制度保障不完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企合作,各学校尝试着开展大规模的试验,但合作规范不够完整,没有建立有权威的校企合作指导手册与准则;没有政策保障和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考核,推行校企合作工作缺乏政府部门支持。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处于“难产”境地的结局。二、校企合作的对策解析通过上述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和探讨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应对策。1、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应试教育和重理论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创导“案例+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摒弃学生基础文化课程的缺失,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考核指标,“以训带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指标,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技能,避免学生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同时,以企业需要为主要衡量目标,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操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避免眼高手低,真正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实施相应的课程改革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全面深度合作。开拓视野,立足市场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在校企合作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视域限制,制定国际化的培养目标。2、校企共建,实现双赢按照校企双赢、资源共享、共生育人的原则,建设教学、技术、培训、生产、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掌握生产操作技能。校企双向,打造双师型结构教学队伍,弱化教师学历、资历和职称等方面,强化教师实际操作、教学契合度与企业认可度等方面的指标比例。从而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状态,建立学校与企业互通聘任的机制,根据双方的实际需求,学校可聘请企业的精英,为学校带来实践指导;企业可聘用学校教师,为其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努力创建“企内有校、校内有企”互动双赢的开放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转型阶段,顺应政策导向,抓住机遇,寻求“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成立专业委员会高职院校树立特色专业才有发展力,其特色在于与产业、行业相结合。学校牵头,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和走访,清晰市场需求、就业岗位,专业前景、就业环境、就业安全等,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同行专家、社会相关人士,成立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分析专业建设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成立委员会组织机构、制定委员章程,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