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吴朝华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按老师要求写作,然后,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评点。负责任的教师在评点作文时一般有点评,有眉批,有总评,大多是在总评中指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再挑选几篇好的和较差的拿到课堂上讲评。此种作文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教师均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仅此而己。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提出了多种改革措施,有的提议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生活感受;有的提出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开扩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的提出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作文先做人”;有的提出作文就是勤学苦练,多写多练必见成效;还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办手抄报等手段来提高文章写作能力。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有可取之处,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种作法对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非常有效,就是把功夫下在作文的修改上。此种作法虽然写进了新课标,作为学生能力和习惯培养的一个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因为教学时间不足而没有很好落实。因而相当多的学生也没有形成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转变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写作文不是一挥而就,而是一个反复多次琢磨修改的过程。首先,优秀的作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看其他范文看出来的,好的作文必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真实感受,这一点很重要,作文应该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事情,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思路,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想象力。此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最优秀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现在,我们有很多学生写出作文后不愿意修改,这个习惯很不好。我们作文考试时,总是限定时间,限定字数,此种应试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学生期待速成作文的愿望。但是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反复修改作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好的速成作文也缘于平时的作文基础的训练和积累。而反复修改作文是打好写作基础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加工修改才成名篇的。譬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又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他写了7年,改过7次,开头就有10稿之多。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他写了5年,改了12次,而开头就有10种不同的写法。长篇小说《复活》也有6种未定稿。这三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都是世界名著,事实上都不是托尔斯泰一挥而就的作品,恰恰相反,都是他精雕细刻的杰作。而我国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给学生讲授作文的章法、谋篇布局、语言运用、题材选择、生活积累、扩充视野以及加强思想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抓好作文修改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反复改出一篇好的文章,比匆忙地写出10篇文章的效果还要好。必须让学生感觉到,作文越改越好,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感悟作文的真谛。第二,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第一步是教师要科学安排作文讲评。这里说科学安排,主要是指作文讲评的方式有多种,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大课堂上统一讲评是一种,跟学生在小范围内或者单独交流也是一种。不管采用那种方式,讲评作文的关键是教师要独具慧眼,首先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亮点,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的作文不可能非常完善,一篇千八百字的作文,只要发现有“亮点”,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亮点”处下功夫,在有“亮点”的地方研究琢磨,反复充实提高,直到作文达到一定水平为止。那么,什么是文章的亮点?我以为,中学生的作文,其亮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文章的真情实感上,其次是体现在学生面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上。有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一些真实感悟,也有可能是作者对大千世界的某一种发现。而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在给与充分肯定的同时,再委婉而真诚地指出其作文中的不足,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最好是在小范围或者面对个人时详说,在众多同学面前最好是略说,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修改。这里之所以用“引导”,而没有用“指导”的字样,主要是考虑方法问题,“引导”更便于学生接受。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方法对头,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