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精编.docx
上传人:山梅****ai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精编.docx

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2017在复习备考自学考试过程中,通过试题练习能够帮助考生们提高答题速度。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是非题1.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2.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避开肝首过效应。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眭和水溶性。4.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5.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泡的沉积量越大。二、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或______扩散池。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______.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5.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等。6.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途径吸收。三、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药物易穿过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不易穿透皮肤B.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为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药物吸收C.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2.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3.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损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5.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B.生理因素C.药物的理化性质D.制剂因素四、问答题1.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2.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习题答案】一、是非题1.×2.√3.√4.×5.×二、填空题1.脂溶性,小,很大2.单室,双室3.0.5~7.5ym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经口腔黏膜等)5.药物及介质因素,电学因素6.角膜渗透,结膜渗透三、不定项选择题1.C2.BCD3.C4.AB5.ABCD四、问答题1.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薛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内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代谢作用。2.(1)生理因素:皮肤的生理情况因种族、年龄、性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