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改革[1].ppt
上传人:英瑞****写意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财税改革[1].ppt

中国财税改革[1].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主讲人:周海洋目录:一、1950年-1979年我国“统收统支”财税体制二、1980年-1993年我国财政承包制财税体制三、1994年及以后我国分税制财税体制1950年-1979年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1950年-1979年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1980年-1993年财政承包制财税体制1980年-1993年财政承包制财税体制4、“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办法: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东、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浙江等15省划分收支即按照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分级包干是按照划分的收支范围,以1979年收入预计数字为基数计算: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多余部分按比例上交;地方支出大于收入的,不足部分中央从工商税中以一定比例进行调剂(个别地方将工商税全部留下,收入仍然小于支出的,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5、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体制,并采取包干办法: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以及云南、青海、贵州根据上述第3种办法划分收支范围,确定中央补助数额,5年不变。且地方收入增长全部自留,中央对该地方补助额每年递增10%。二、“财政大包干"1、“收入递增包干”:北京市、河北、辽宁、浙江、河南、重庆以1987年决算收入和地方应得的支出为基数,参照各地近年来收入增长情况,确定收入递增率和留成、上解比例。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此次,税收体制改革的要点有:1、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流转税制度改革后的流转税由增值税、消费税和经营税组成。2、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公司制和其他形式的所有内资企业都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3、统一个人所得税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采取超额累进制。4、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组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套税收征管体系。分税制改革的积极效应:1、改变了原财政包干多种体制并存的格局,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建立了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利的约束机制和费用分担、利益分享的归宿机制,理顺了各级政府间的职权关系。2、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大加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纵向财力分配机制。3、分税制财政体制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约束,促进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化。1994年以后的财税改革预算外收入的清理和整顿:1、对现有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不合理收费坚决取缔2、对必须保留的大部分收费项目进行“费改税”改造。3、把公益性收费跟政府行政性收费区别开来,划分政府、公益事业单位和百姓三者的责任,对收费项目严格界定。并且,公益性机构可导入市场机制,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4、严格规范中介机构收费。5、保留少量收费项目。二、“分税制”的进一步完善1994年建立的分税制体制的缺陷:1、由于93年第四季度一些地方政府“大造基数”,使按新体制中央预算增收的两税大部分还给地方预算,因此中央预算没有足够的资金转移支付给不富裕的地区,地区部平衡加剧。2、现行财税体制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不尽合理。基层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承担许多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责任。3、转移支付并没有解决地区之间财力分布的不平衡,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税后权获得额外的收入,也无权举债筹集公共建设资金。解决办法:财政部决定暂时实行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颁布了《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1999》三、实现向公共财政制度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留下的消极后果:1、仍然将大量财政资源投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但这些国有企业并不具有适当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这种配置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政府又缺乏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在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预算制度方面经行的改革:1、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大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力度。2、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3、扩大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四、尚在拟议中的改革1、完善增值税2、规范进出口税收制度3、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营业税政策4、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5、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6、改革和完善地方税7、加快费改税步伐8、调整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