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编辑原创精华】.docx
上传人:森林****来了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语文教案【编辑原创精华】.docx

小学语文教案_128.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小学语文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语文教案篇1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了哪些方便?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1.细读课文,提问:(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荚树的什么特点?(高大)(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部分?(叶子和果实)3.借板书理清思路。三、析文明理,归纳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方便)2.质疑问难。“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大”不仅是说皂荚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美。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4.引申激励。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荚树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按《高大的皂荚树》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小学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3)指导感情朗读。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四、课堂总结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五、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附:板书设计教案点评: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案篇3《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质疑。1.出示课题。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几只灰雀?灰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