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真的老妪都能解.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白居易的诗真的老妪都能解.docx

白居易的诗真的老妪都能解.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白居易的诗真的老妪都能解白居易的诗真的老妪都能解吗?你是否有自己的理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居易存诗至少有3000首以上,因为他不可能最开始写诗就让老妪解。假设我们取其三分之一,1000首左右,按照常常去问这个意思,我们只有说,白乐天的时间真的是太多了!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文艺一点来讲,他是“香山居士”;政治一点来说,他是“江州司马”;后现代一点来论,他还是“诗魔”、“诗王”……他,就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白居易的字)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那么,问题来了,白居易的诗老妪真的能解吗?很多时候,白居易和老妪的典故,常常会被用在以下情况:假设甲为行家,乙为不懂装懂的家伙。场景一甲:你写的这首诗太过直白,不但过于直白,而且过于浅白。乙:白居易的诗还直白浅白呢,老太婆都能看懂,我这样写有何不妥?场景二甲:诗,当然不能“打油”,不能过于浅白直白。大体上,诗歌是含蓄、精炼的语言艺术。乙:你懂诗词么?白居易的诗那么浅白直白,一点都不含蓄精炼,不然老妪怎么能看得懂?我真是非常佩服不懂装懂的半灌水们,不自觉把自己放在和白居易一样的水平线上的。不但是强行把自己的水平提升到和白居易同一水平线上,而且还把“浅白直白”拉低到了最低水平线。要知道白居易问老妪,老妪听不懂的地方自己就修改,恰恰证明了白居易的水平,根本就没有低到那种写出来的东西,没知识文化的老妪就能懂的地步――唉,也是难为白居易了,要沧海去装小阴沟。这个典故最早在北宋年间就有记录,如《冷斋夜话》、《孔氏谈苑》都有记录。那么这两本书都是什么书呢?《孔氏谈苑》四卷,又名《谈苑》,旧题宋孔平仲撰。本书是一部以记载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轶闻为主的史料笔记,同时间涉社会风俗和动植物知识,为宋代笔记小说中较有名的一种。《冷斋夜话》,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著的小说。是书体例介于笔记与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最。书中多通过引述诗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在谈论一件史事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件事的可信度。白居易和老妪的故事,是记载在这种笔记小说里的,可信度有多少?再来看看记载的东西有多可笑: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首先,“每”字,每其实是常常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白乐天的时间真是多,老妪这个托也真是负责。白居易存诗至少有3000首以上,因为白乐天不可能最开始写诗就让老妪解。假设我们取其三分之一,1000首左右,按照常常去问这个意思,我们只有说,白乐天的时间真的是太多了!况且在大多数人简单的思考里,白乐天的所有诗都是老妪能解的,翻译过来就是白乐天每写一首诗,都要去强行让老妪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有病啊!唐末之诗近于俚俗。其实俚俗的诗每个时代有,诗人难免都会有烂作出现,也不会每一篇都是精良的作品。白乐天也一样,秦观也有艳俗之词,辛弃疾也有特俚俗的诗作。但问题就在于,这些烂作并不能代表其最高水平。况且就算很直白,白居易的那种直白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别以为白居易能做到,你就能做到,非要把白居易的直白,拉低到打油的水平线。“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的这个词,也挺直白,你能写出来?白居易是倡导写诗百姓能看懂,但这是有前提的:白居易倡导的只是某类特定内容的诗。比如反映民生实事等题材的诗,要百姓能看懂。这种诗在初期的定位就被白居易定位成了“揭露社会”的宣传稿,当然他就强行做到要百姓明白。但这不代表全部。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来,就是这首,老妪能随便解试试?就说你,能完全看懂吗?能在没有注释、不百度的前提下看懂吗?当然,白居易的总体风格算是很白的。但这就不代表他已经白到了浅俗,白到了人人能懂的水平。看看白居易的那些能代表他水平的代表作,从语感、到内容、到技法,哪个是常人能及的?这和俚俗扯得到半点关系?如果说“水面初平云脚低”也算浅白俚俗,那么贺知章、杜牧、李白等等等等,是不是都能算到俚俗浅白里面去?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错误就是:把能解当成了评判诗好坏的标准,且很多时候当作唯一标准。这其中的`漏洞太明显了。如果真是这样,人人都按照白居易的方法,雇一个老妪天天听你读诗,然后改,改到老妪能懂为止,人人都能成为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可能吗?别忘了,诗歌在看重内容的同时,还有诗歌的其余美学性质。这包括语感上的美,音乐上的美等等。比如“水面初平云脚低”,说“水面初平云脚矮”,意思也一样,如果老妪都能解,就能证明这两句的艺术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