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暮春原文及赏析暮春原文及赏析暮春原文及赏析1原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閒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译文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注释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周易:儒家经典著作。赏析: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一二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暮春原文及赏析2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原文:【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释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指浐水。译文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赏析: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