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释⑴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⑵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⑶辛夷:即木兰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⑷怜:喜爱。⑸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⑹溪上:一作“谷口”。译文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剖析: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3.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4.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写出两个即可)(2分)5.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6.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4分)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谷口怎样的一幅景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2、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作用2分)3、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3分)4、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写出两个即可)2分5、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6、前两句写春末归乡所见,春残、鸟稀、花落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凄凉、空寂7、全诗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将春花、春鸟与幽竹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答借景抒情,言之成理也可)8.前两句描绘出谷口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纷飞的暮春景象,(2分)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2分)9.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亦可,拟人手法可酌情给分)(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1分)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1分)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1分)二:(1)诗的一、二两句中渲染出怎样的氛围?(4分)(2)本诗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4)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⑴诗人用“稀”“尽”“飞”,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⑵本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在一、二两句写出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出三四句中翠竹的“不改”,从而寄寓了作者幽竹的怜爱与赞美之情。(3)前两句描绘了谷口的暮春景象(1分),以“春残”为总括,眼前是黄鸟稀少,辛夷花落尽,杏花纷飞(1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2分)。(4)诗人借助反衬的手法写出翠竹“不改清阴”的品格,用春鸟、春花“稀、尽、飞”的“改”反衬出翠竹的“不改”(2分)。诗人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生动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2分)。三:1.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