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计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上学期我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统计求平均数》一课,现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关于例题的教学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採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创设生动、好玩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慾望。在课前我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投标的游戏,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慾望。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份条形统计图,统计图上记录的是从课前投标游戏中抽取出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的投标成绩,让学生观察比较是男生投得準一些还是女生投得準一些。任务提出之后,我给了学生充分思索的时间,然后进行全班沟通: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也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冲突展现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得更準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中个数”的含义,而是先让他们尝试着去求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大局部学生用的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还有一局部学生就充分利用了统计图,採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无论他们採用哪种方法,都能体会到是由原来各人投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投中个数一样,而且几个人投中的总个数没有变的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我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的。当学生自己探究着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时,我适时地引导他们为这种方法命名,学生取名为移植法、取多补少法、取长补短法等等,学生朴素简明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宽了思维,让每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例题的教学之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操作题:出示了三份五角星(分别为10个、11个和12个),要奖励给三组的同学,当每组都想要最多的那份、冲突出现时,我请学生来帮忙解决冲突。学生热情高涨,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平均数,满心欢喜地取走了奖品。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巩固了新知,又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比方在设计练习时,我是以学生熟识的“溱潼会船节”为主线,引入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资料,如“会船节”期间溱湖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量、学生平均每月的零花钱、学生的“日记”等等。在教学“学生平均每月所用的零花钱”这一环节时,我给出了张虎1~4月份每月所用的零花钱,要求学生估计出张虎1~4月份平均每月所用的零花钱。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力量,增强与他人沟通的意识,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估计出了多种答案。我并没有盲目地否认,而是放下老师的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讨论、答问及思索过程,同时建议一位估计得不準的学生对估计得準的学生进行採访,进而使他明白估计的方法。採访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一位同学的错误当作全班的财富,让全班学生引以为鉴,同时也让作错的学生找到自信,这样是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了胜利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讚赏中学到了与他人沟通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力量和人格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而且是传播数学文化、进行人文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人文训练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出示有关我国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率的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谈谈感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们纷纷要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捐钱捐物,有的同学还对自己平时乱花钱的行为进行了检讨。通过这节课的几次磨练,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在课堂中我们要灵活地实施自己拟订的教案。虽然课前进行了细心的準备,但课中可能出现许许多多意料之外的情况,使预设的教学环节难以适应课中的需求,这时候,我们应该灵活机智地进行教学,不受教案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