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数学充满生活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自从这个理念提出到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以前强了很多。下面,我就现在的数学课堂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一、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其实就已经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只是他们还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对应。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会给孩子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也能消除部分孩子对数学的恐惧,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书本中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跳水比赛,它跟学生的实际经验离得比较远,如果原封不动按照这个情境来教学,学生肯定会兴趣不足。所以我在教学时对这个情境做了改动,改为:这个星期五我们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肯定要准备零食,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选购(出示超市零食一角:很多的零食,并在下面标上价格——即小数),请同学们先选两样自己最喜欢的,试着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学生马上兴趣大增,跃跃欲试。教完小数的加法后,再提出:“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它吗?”学生们争着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二、寻找各种生活原型,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所谓数学模型,是指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寻找各种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体验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如,停车场收费问题:“两小时之内5元,超过两小时,每半小时(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算)收1元”。小明看了下时间,正好是早上9:00,等游玩结束回到停车场,小明又看了时间,现在是12:30,那么,爸爸应该付多少钱呢?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这个收费标准是随着时间的长短发生变化的,两个小时是个特殊的点,它之内和之外的收费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马上想到了小明游玩的时间到底是小于2小时,还是大于2小时呢?(1)如果小于2小时,就是5元。(2)如果大于2小时,应该把时间分成两部分,2小时和超过2小时的部分,那么停车费就是5元+1元×几个半小时,所以爸爸应该付5+1×3=8元。学生对这样的生活原型比较熟悉,也很有兴趣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原型中的有效变量,和同学们共同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并能把这种解决方法应用到其他相似的生活原型里。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时带学生走进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假设法之后,我就及时地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这个周末,老师和亲戚朋友共23人要去参观世博会,现在有两种车可以租:小轿车(限乘4人),商务车(限乘7人),小轿车每辆300元,商务车每辆400元。请你帮老师算一算:(1)可以怎么租?(2)哪种租法最便宜?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粗一看,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适时加以点拨,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刚学的假设法可以应用在这里。1.假设都租商务车,那么需要23÷7=3(辆)……2(人),3+1=4(辆),需要4×400=1600(元)。2.假设商务车租3辆,那么可以坐3×7=21(人),还有2人再租一辆小轿车,需要3×400+300=1500(元)。3.假设都租小轿车,那么需要23÷4=5(辆)……3(人),5+1=6(辆),需要6×300=1800(元)。综合上述情况,其中第2种方案最便宜。这种题型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很好地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课程理念。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生活产生了数学,因为数学解释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