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哲学的精神及其基本问题论文.docx
上传人:如灵****姐姐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王船山哲学的精神及其基本问题论文.docx

王船山哲学的精神及其基本问题论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船山哲学的精神及其基本问题论文关键词:王船山真实存在幽明(隐显、可见与不可见)幽玄意识有限性意识通幽明之道生活世界一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王船山哲学。船山哲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回归真实的存在。这一概括并非笔者的强加,而是船山哲学的内在要求。在王船山那里,真实的存在被表述为"诚",也即"实有","诚"在此不仅仅是德性意义上的真诚、诚实,更为主要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王船山说:"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可见,存在论在王船山那里就是对于真实存在的探询,回归真实的存在,构成了王船山存在论的中心关注。在王船山那里,真实的存在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通"幽明"之道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王船山的术语辞典中,"幽明"就是"隐显",就是"阴阳",就是"可见"与"不可见"。事物总是有其在当前"可见"的一面,与其"不可见"的一面;"可见"是存在的一个方面,"不可见"是其"同时同撰"的另一个方面。当前在这个角度是可见的,换一个角度观看,也可能是不可见的;当时是不可见的,但是在过去或将来则可能是可见的。按照荀子在《性恶篇》中对于"可以"与"能"的区分,"不可见"(不可见)不等于"不能见"。换言之,"可见"与"不可见"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感性"与"超感性"(理性),而只是在这个情境下可以与不可以看到的东西。用王船山举的一个例子来说,高墙外面的河流对于高墙之内的我来说是不可见的,但并非是我不能见的,只要我站得比高墙更高,河流就成为可见者了。"可见"就是在某一个具体情境下直接可感的"现在进行"的事态,它是一种有方位的事实,当下直接进入主体自身的存在中的东西,它与主体自身的活动一同被经验。同样,不可见不是绝对的不能见,不是如同一个超验的本源永远藏在这个可见的东西背后,而只是可见事物的当下不可见的一面;也不是与可见的一面向来没有、也不可能具有联系的东西,不可见者虽然当下不可见,但是却可以与可见者沟通,事实上,不可见者是作为可见者的背景而存在的,二者是一个息息相关、相互指涉着的经验整体。因此,在王船山那里,当"形而上"被规定为"不可见"时,他坚决强调"形而上"不是"无形",而是"有形",只是其形暂时"未形"而已,因为,一旦不可见被理解为"无形",它就不是不可见,而是不能见,它就没有了重新可见以及与可见沟通的可能性;反之,不可见仅仅是"有形"之"未形",这意味着它可形,形是形著,也即成为可见者。为了阐明上述观点,就必须拒绝存在着以意义的赋予者的身份出现的、某种绝对的本源或基础的信仰,这种本源或基础的建立有它的前提,这就是它具有完全自足性,这种自足性使得它可以永远不必与可见的东西相互作用、沟通就可以独立存在。这种信仰可以归结为一种实体化本体的假设,这种假设把某种不可见者设想为绝对的实体化存在,它导致了一种"万法归一"的观念,它阻碍着人们对于真实存在的正确理解,在宋明人那里,真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作为这种绝对本源来看待的,即使是今天,人们对于存在以及"一本万殊"(理一分殊)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摆脱这种本源的纠缠,也一直在"万法归一"中兜圈子,人们甚至错误地断言,佛教中国化以后就产生了理一分殊的观念,华严宗那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及天台宗那种一念三千的观念就是"理一分殊"的最早表达。这些都是本文所要反思的信念。在下面的二、三两节,我试图在比王船山哲学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来考察他的上述问题及其处理的方式和意义。在四、五、六三节,我简单地勾勒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二回归真实的存在,就是回归这个日常的生活世界,就是自觉地、切身地承担起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活动,不管是认识,还是实践,总是由当前可见的东西指涉不可见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可见与不可见总是息息相关的,它们的动态统一,构成了作为总体性视域的世界整体。人们的每一个当下的活动都指涉着这个整体性的世界视域,历史与未来、自然与文化,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构成部分,它们往往以不可见的方式与人们当前可见的活动发生着交互的作用。这种隐显(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往复运动,就是生活世界的实际情形。对于这一实际生活现象的领悟,构成了中国形上智慧的源头。《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按照原始的含义,阴阳就是明暗,就是"幽明"或者"隐显",就是可见与不可见;一阴一阳就是一隐一显的往复运动,也即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持续的交互作用。《易传》认为,这种交互作用就是存在(道)的本性。存在不是别的,正是创造性活动得以在其中展开的场域(fieldandhorizon),这个场域具体展开为阴、阳(可见与不可见)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使得世界一半透明(可见),一半陌生(不可见)。当《易传》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时,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隐显之间的沟通如何可能的问题。因为,这里的"昼夜"就是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