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乡的地气》散文赏析有山有土有田长树长庄稼,家乡人说,山里能长树能种庄稼就因为有地气。我的家乡在山里,是个小山寨,它就在山清水秀的峡谷里,就在绿树悠悠的环抱里,就在翠竹青青的掩映里,就在水田汪汪的山弯里,就在土坡高高的坡脚里,也在乡情浓浓的氛围里……这么多年来,我在外奔波,越是在外我就越钟情于家乡的地气。我记得家乡人说过:地气就是.地中之气,大地之精华,大地之情怀,土地山川所赋的灵气,风水。在家乡,地气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蠕动着,萌动着,弥漫着,升腾着、缭绕着,在家乡的地底下蠕动,在家乡的树林里萌动,在家乡的土畴田坝间弥漫,在家乡的小河沟里升腾,在家乡的那口老井里缭绕。每年的“立春”节气一过,家乡的地气就在地底下蠢蠢蠕动了,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虽然家乡人没能看到地气的踪影,闻不到地气的呼吸,听不到地气的脚步,但村边那排杨柳树渐渐长出了新芽。家乡人说:杨柳树虽然不土生土长的山中树,但它很适合在山里栽植,它最能见证地气的蠕动,跟随其后,田边地脚的鱼腥草、地地菜,糯米菜,社菜、鸭脚板菜和不知名的野菜都争先恐后从地底冒出嫩嫩的头,假如头天夜里淅淅沥沥下了一夜透雨,那地气更是热烈奔放厚重,湿漉漉的,田坎土坎的野香葱吸着地气长成了绿油油的一蓬两蓬三蓬,好像家乡年轻妹子的一头瀑发。最能感受地气的萌动是家乡的木椒花。在家乡,木椒是最好的佐料,木椒果一颗颗一粒粒,是果子也是花苞,前年的秋里天长出冬天里长实,家乡人就把木椒果摘回来,用家乡特有的岩擂钵擂成粉末,家家户户炒荤菜还是炒素菜,撒上木椒粉末香味格外不同,那真是一家撒木椒满寨香,清炒萝卜丝和家乡人结婚嫁女竖新屋请客做粉蒸肉的时候撒上木椒粉末,男女老幼都爱吃,越吃越想吃越吃味越浓。有时家乡人把木椒果连枝瓣下,捆成小吧小把的,拿到圩场上去卖,让那些城里人买回去,或多或少能换回些零用钱,家乡人就知足了,城里人买回去不仅仅是上好的佐料,更是家乡浓浓的乡情和地气的恩赐。开春之后,木椒果在地气的萌动中渐渐裂开成了花苞,这时节,木椒树没发新叶先开花,一开就特别的醒目,金黄金黄的。这时候,家乡人一看到木椒花开得如此鲜艳,他们的春心春情萌动了,即兴打开亮嗓唱起歌:地气萌动好春光,木椒花开遍山黄,人生在世不如草,好好珍惜好时光……家乡有棵老古树,有人说:它有五百年的历史,有人称:它八百年的光景。说法不一无法考证,粗壮的树干足足让四个人合抱,巨大的树枝向四周延伸,它长在一个大岩堡上,粗大的树根有的深深扎进岩逢里,有的一直伸向岩堡外的厚土中,它属于落叶灌木,树叶茂盛在每年的仲夏时分,这时节,古树下就是家乡人最好的躲荫栖息处,人们就坐在树脚下背靠大树干,耳边响起沙沙的风吹树叶声,凉丝丝的风拂面而来,眯着双眼看着从树叶中漏下来的太阳光。树下好聚人,人多有说有笑,我说陈年往事,风流韵事,你说亲身经历,世间奇事,他说小道消息,花边新闻。它的存在让家乡人感受到地气给老古树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它顽强的生命力。也让乡亲们萌发志气和骨气。乡亲们说:日子紧巴巴的时候要人穷志不穷,人穷不可怕,只怕自暴自弃。顺势时没傲气,逆势时不泄气,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包容、帮衬、理解和支持,少一点指责、埋怨、恶意与拆台,为人要心静如水,刚强如山,能挑一百二,不挑一百一,站稳脚根,挺直脊梁,坦坦荡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一世要分得清善与恶、是与非。要忘却恩怨得失。这些年来,我一直很崇拜和佩服家乡人的这种固有的地气情怀。让我感受地气是它的神奇。我出生的年代是靠工分吃饭的大集体,我高中毕业的那些年代,毕业的时候不能直接考大学,城里的毕业生,先要去农村锻炼几年,农村毕业的,得回乡磨练磨炼,就这样我回到了家乡。我记得,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三伏天,我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包谷地里锄二道草,烈日当头晒,一身汗淋淋,锄着锄着,只觉得心口像堵,呼吸急促,四肢无力,耳朵嗡嗡作响,眼前一黑,就倒在包谷地里,其实心里怪清楚的。只听到乡亲们说:嫩皮白脸的那经得起这么毒的太阳,没事的,那是高温中了署,让他呼呼地气一下子就好了。乡亲们七手八脚把我抬起来,把我放在包谷地里的阴凉处,让我面朝下慢慢吸着地气,没过多久,也许是地气的作用,我完全恢复了元气,清醒了又重新站起来,乡亲们一个个露出了笑容,地气便是如此的`神奇。如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地气在家乡的土畴田坝里弥漫,清明三早阳雀叫,布谷鸟声声催种忙。土里种包谷,田里要插秧,包谷种均匀,秧插要成行,包谷杆杆要粗大,谷子杆肥穗粒壮。在我的记忆中,家乡土里田里地气多,那年老天爷连干七七四十九天不下雨,土里田里没有出现旱情,包谷稻谷仍然获得大丰收。乡亲们感到好自信,在他们收摘包谷收割谷子的时侯不由自主地摆起了龙门阵:天旱之年包谷筒筒长得比水牛角还要大,谷子更加饱满,打出来的米粒透亮,拿去圩场上卖要胜过其他地方的新米。在远古时代还是地方官